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09章 货币之锚

第309章 货币之锚(1 / 2)

第309章:货币之锚 - 银元启航

崇祯九年的初夏,南京城。秦淮河畔的垂柳依依,画舫如织,六朝金粉地的繁华依旧,但在这片歌舞升平之下,一股无形的变革潜流,正悄然撼动着这座南都的经济根基。这座帝国留都,即将成为一场静默金融革命的中心。

户部南京钱法堂,一座看似不起眼却戒备森严的衙署后院,今日气氛非同寻常。院内原有的花草盆景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几座新砌的、带有厚重铁门和通风孔的工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硫磺味和金属灼热的气息,与院外秦淮风月恍若两个世界。

工棚内,灯火通明。一座小型但结构精密的银币冲压机(由格物院改进的水力锻锤改制)正发出有节奏的轰鸣。烧熔的银水被倒入特制的模具,冷却成粗糙的银饼,然后被送入冲压机下。随着工匠用力扳动杠杆,沉重的上模带着千钧之力落下,“砰”的一声闷响,一枚银光闪闪、图案清晰的圆形钱币便跃然而出,落入下方的收集槽中。

主持此处的,是刚刚奉旨从北京赶来的户部左侍郎、钦差督理钱法堂事李邦华。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瘦,目光锐利如鹰,眉宇间带着长期与钱粮数字打交道磨砺出的精明与疲惫,此刻却难掩兴奋之色。他小心翼翼地用一把特制的银钳,从槽中夹起一枚尚带余温的新铸银币,凑到眼前仔细端详。

这枚银币,与市面上流通的各式杂乱银锭、碎银、乃至成色不一的洋银(如西班牙本洋)截然不同。它形制统一,大小厚薄如一,直径约一寸,重量七钱二分(约27克)。币面边缘,是一圈清晰规整的防伪齿纹。正面,阳文楷书“大明元宝”四字,端庄大气,围绕中心一方孔(保留传统制钱形制,但方孔极小,仅为象征),上方镌刻着“崇祯九年制”字样。背面,则是腾跃于祥云之间的蟠龙图案,龙鳞龙须,纤毫毕现,下方标注“库平七钱二分”标明重量成色。

李邦华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币面,感受着那凹凸有致的纹路和冰冷的金属质感。他又拿起一枚,将两枚银币的边缘轻轻互敲,发出清脆悦耳、音律纯正的“铮铮”声,久久不息。

“好!成色足,分量准,图文精,声音亮!真乃国之重器也!”李邦华忍不住赞叹出声,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深知,手中这枚小小的银币,其意义远胜千军万马。它承载着皇帝陛下整顿金融、富国强兵的宏图大愿。

“李部堂,”身旁一位身着从六品官服、却明显带有工匠气质的官员躬身道,“此批试铸之银元,含银皆在九成以上,绝无掺杂。冲压之力,乃经格物院宋院长亲自测算,确保图文深峻,不易磨损,齿纹复杂,极难仿制。模具钢口,亦由京师大明兵工厂特制,坚逾精铁。”

说话者名叫赵士祯,原是南京工部一名不得志的员外郎,却精通器械营造,尤善火器与铸钱。因其才干被北上任职的孙元化发现,举荐入格物院,如今被李邦华特意调来,负责这新式银元的铸造技术。

“士祯辛苦了。”李邦华满意地点点头,“陛下对此事寄予厚望,称此为新政之‘定海神针’。江南乃财赋重地,商贾云集,白银流通最广,弊端亦最深。在此率先推行银元,正当其时!”

他走到一旁案前,案上铺着一张巨大的《东南诸省税赋漕运图》,旁边还堆着几本账册,记录着各地征收税银时因成色、重量不一而产生的“火耗”亏空,以及商人交易时因银色差异引发的纠纷诉讼,触目惊心。

“以往征税,州县官吏常借口银色不足、秤头不准,肆意加征‘火耗’,百姓苦不堪言,此乃吏治之大弊!商贾贸易,须臾离不开秤戥,验银之繁琐,耗时费力,且易生欺诈。若此‘大明元宝’能畅行天下,则‘火耗’之弊可除,交易之效倍增,国库收入可增,民间商贸可活!此乃陛下圣心独运,利国利民之良策!”李邦华越说越激动,仿佛看到了无数这样的银元,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大明这具略显僵化的经济躯体,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他深知此事绝非易事。触动银钱,便是触动天下最根本的利益格局。南京户部内部,以及江南那些与旧有钱庄、银铺利益攸关的士绅豪商,岂会坐视朝廷垄断铸币之利?那些习惯了在银色秤头上做手脚的贪官污吏,又岂会甘心放弃这块肥肉?

正当李邦华与赵士祯商讨着首批银元的发行渠道和兑换比例时,一名书吏匆匆入内,呈上一份拜帖。

“部堂,南京守备太监、市舶司提督王之心王公公,并应天府尹、几位本地大绅前来拜访,言称听闻户部有新铸宝钱,特来瞻仰祥瑞。”

李邦华与赵士祯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凝重。来得真快!这王之心是魏忠贤倒台后侥幸留用的旧阉,在南京根基深厚,与本地豪强关系密切。应天府尹和那几位缙绅,也都是盘踞江南多年的地头蛇。他们此番前来,名为“瞻仰”,实为试探,甚至可能是发难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