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殿朝会的余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京师的每一个角落。官员们怀着各异的心思散去,或振奋,或忧虑,或暗自盘算。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却已将那场激烈的辩论暂时置于脑后。于他而言,朝会上的“定调”并非争论的开始,而是行动的号令。真正的底气,从来不在唇枪舌剑,而在于那些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朝会结束后约一个时辰,崇祯并未如常前往乾清宫批阅奏章,而是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青色曳撒(一种明代常见袍服,形制便于活动),仅带着贴身太监方正化以及一队精简却精锐无比的锦衣卫扈从,悄然出了紫禁城,直奔西苑而去。
西苑,太液池波光粼粼,琼华岛春意初绽,景色宜人。但崇祯的目的地并非这皇家园林的景致,而是隐藏在琼华岛深处、戒备远比紫禁城内廷还要森严的一处所在——皇家军械局秘密试验场。
此地依山傍水,看似寻常的亭台楼阁之下,却掩藏着坚固的工事和仓库。外围由李若琏亲自挑选的锦衣卫便衣高手层层布防,暗哨密布,内部则有从京营和新军中选拔的、家世清白、绝对忠诚的军士把守。没有崇祯亲自颁发、每次不同的特制腰牌和口令,便是内阁阁老也无法踏入半步。
试验场一侧的空地上,早已有数人等候。为首者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穿着半新不旧的六品官袍(格物院职衔),眼神却异常明亮,透着一种专注于技艺的纯粹与执着,正是皇家格物院院长宋应星。他身旁站着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身着二品武将麒麟补服,乃是兵部尚书兼辽东督师孙元化。此外,还有几位穿着工匠服饰、但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匠人的技术人员,他们是格物院下属各作坊的大匠作。
见到皇帝驾临,众人立刻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崇祯快步上前,虚扶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宋应星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期待,“长庚(宋应星的字),如此紧急将朕请来,可是那‘宝贝’有了突破?”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仿佛朝会上那个威严莫测的帝王只是面具,此刻才稍稍流露出属于他这个年龄和“内在”的真实情感。
宋应星脸上难以抑制兴奋之色,躬身道:“回陛下,幸不辱命!您之前所绘之‘后装螺旋膛线炮’及‘崇祯三式’燧发枪,历经七百余次试制与改良,终有所成!今日请陛下亲临,正为验看实射效果!”
孙元化也接口道,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陛下,若此等火器果真能达到预期,我军战力,必将如虎添翼!辽东残敌,南洋西夷,何足道哉!” 作为精通西学火器的专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皇帝提出的这些构想意味着什么。
“好!”崇祯抚掌一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元化(孙元化的字),你乃火器行家,今日便与朕一同品鉴。长庚,开始吧。”
“臣遵旨!”宋应星精神大振,转身对身后一名大匠作点了点头。那匠作立刻朝远处打了个手势。
首先进行测试的是燧发枪。只见百步之外,竖起了三排靶子。第一排是包裹着铁皮的木制人形靶,模拟重甲步兵;第二排是厚度不一的木板,测试穿透力;第三排则是悬挂的瓦罐,检验精准度。
一队约二十人的士兵小跑入场,他们装备的正是新式的“崇祯三式”燧发枪。与明军目前大量装备的火绳枪相比,这种新枪最大的区别在于击发装置:取消了缓慢且易受天气影响的火绳,采用了弹簧驱动的燧石打火机构,大大简化了射击步骤,提高了可靠性和射速。更关键的是,枪管内刻有了来复线(膛线),使得子弹在出膛后高速旋转,飞行稳定性、射程和精度得到质的飞跃。
带队军官一声令下,士兵们动作娴熟地开始操作。从腰间皮质弹盒中取出用油纸包定、预先量好火药和弹头的“定装弹药”,用牙咬开,将火药倒入引药锅(为保险,燧发枪初期仍保留)和枪管,再将弹丸用通条压实。整个装填过程,明显比火绳枪简洁快速。
“预备——放!”
砰砰砰——!
一阵密集而清脆的爆鸣声响起,不同于火绳枪发射时那种沉闷杂乱的响声,燧发枪的齐射显得更加干脆利落。白色的硝烟弥漫开来。
几乎在枪响的同时,百步外的靶子传来噼啪的碎裂声。众人快步上前查验。只见第一排的铁皮人形靶,胸腹部出现了明显的凹痕和裂口,若真是披甲士兵,即便不致命也必然失去战斗力;第二排的木板,较薄者被直接洞穿,较厚者也嵌入极深;最惊人的是第三排的瓦罐,竟然有超过六成被准确击碎!
“好!”孙元化忍不住喝彩,他亲自拿起一支发射过的燧发枪检查,又看了看靶子,眼中精光四射,“陛下!此铳射速比鸟铳(明军对火绳枪的称呼)快近倍!且精度极高,百步之外能有此等准头,实乃臣生平仅见!若全军列装,我大明步兵便可于敌骑弓箭射程之外,予以毁灭性打击!”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他拿起另一支装填好的燧发枪,熟练地检查了一下燧石和扳机,对宋应星道:“长庚,看来膛线的拉制工艺和子弹的契合度问题,你们解决得不错。” 他用的词汇,如“膛线”、“契合度”,让旁边的传统工匠有些茫然,但宋应星和核心技术人员却心领神会。
宋应星恭敬答道:“仰赖陛下天启(指启发),臣等尝试了多种拉刀材质与牵引之法,又改进了铅弹模具,使其略小于口径(膨胀密封),终使弹丸出膛后能紧贴膛线旋转。只是……这拉制膛线极为耗时,良品率仍只有十之三四,成本高昂。”
“无妨,先解决有无,再追求产量与成本。”崇祯摆摆手,目光投向试验场另一端,那里被油布覆盖着几个庞然大物,“重头戏,该登场了吧?”
“陛下明鉴!”宋应星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更为郑重的神色,“请陛下、孙大人移步炮位。”
众人走到一处加固的混凝土掩体后方。掩体前方百余步,矗立着一座用夯土和条石垒砌的模拟城墙,墙厚近丈,看上去十分坚固。几名工匠和兵士正小心翼翼地掀开最大的那块油布。
油布滑落,一门造型奇特的青铜火炮显露出来。它与明军现役主流的红夷大炮(前装滑膛炮)有所不同,炮身显得更显修长,特别是炮尾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形状规整的凸起闭锁机构。
“陛下,此乃按陛下草图所制之后装线膛炮原型,臣等暂命名为‘威远将军炮’。”宋应星介绍道,“其口径为四寸(约13厘米),炮管内有二十八条等距螺旋膛线。最关键者,乃是这后装式楔式炮闩。”
孙元化立刻被那炮闩吸引了全部注意力,他围着火炮转了两圈,忍不住用手抚摸那冰冷的金属构件,喃喃道:“后装……从后面装填炮弹?这……这如何保证气密?若炸膛……”
这也是所有传统火炮专家最大的疑虑。前装炮虽然繁琐,但结构简单,气密性相对容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