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二章 边关互市,汉蒙交融
凛冽的北风卷过苍茫的草原,吹动着枯黄的草浪,也吹动了宣府镇外新搭建起来的巨大彩旗。旗帜上,一边绣着硕大的“明”字,另一边则用汉蒙两种文字写着“互市”二字,在塞外湛蓝的天空下猎猎作响,显得格外醒目。
这里便是朝廷钦定,于宣府镇外新开设的“隆庆和议”以来规模最大的茶马互市。与以往零散、自发且时常伴随摩擦的边境贸易不同,此次互市,乃是在大明三河新败皇太极之后,携大胜之威,由朝廷主动推动、精心策划的一场经济与文化攻势。
时值初春,冰雪初融,正是草原上青黄不接、物资最为匮乏的时节,也是游牧民族最渴望与中原互通有无的时候。
互市的市场用新式的“格物水泥”和木材搭建起了长长的廊棚和坚固的台位,规划得井井有条,分为茶市、布帛市、铁器市(非兵器)、粮市、马市、杂货市等不同区域。一队队身着崭新棉甲、精神抖擞的明军士兵在四周巡逻警戒,他们手中的燧发枪铳刺寒光闪闪,无声地宣示着此地的秩序与安全,也提醒着所有人——今日之大明,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贸易的资格,是由三河平原上八旗兵的尸骸奠定的。
来自草原各部的蒙古牧民和小部落首领们,骑着矮小的蒙古马,带着车队、驼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脸上带着好奇、期盼,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许多人的部落都曾跟随皇太极入寇,或至少听闻了那场可怕的败绩。如今面对这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明军,再无往日那种若有若无的轻视与傲慢。
市场入口处,设有户部官吏和通译(译员)的登记点。一位穿着半旧蒙古袍的老者,带着几个年轻人,赶着十几匹瘦马,有些局促地来到登记台前。
“姓名?所属部落?带来何物?欲换何物?”一位年轻的户部吏员和气地问道,旁边的通译立刻翻译。
老者恭敬地行礼:“回大人,小民巴特尔,是喀尔喀部一个小旗的。带了……带了十二匹马,想换些茶叶、布匹,还有……还有一点治伤的药材。”他说话时,眼神不自觉瞟向不远处巡逻的明军士兵。
吏员熟练地登记,并递过一块木制号牌:“巴特尔,喀尔喀部,马十二匹。号牌拿好,凭此进入马市交易,公平议价,不得强买强卖。所需之物,亦可去相应市坊购买。交易完毕,需凭此牌核销,并按交易额缴纳百分之三的‘互市税’予朝廷。”
“纳税?”巴特尔身后的一个年轻人下意识地嘟囔了一句,似乎有些不满。
那吏员脸色一肃,尚未说话,旁边一位带队巡逻的明军把总便冷冷地瞥了过来,手按在了腰刀柄上。虽未言语,但那无形的压力瞬间让那几个蒙古青年缩了缩脖子。
巴特尔赶紧拉了一下年轻人,对吏员赔笑道:“应该的,应该的!天朝为我们开设互市,派兵保护,收些税是应该的!”他深知,能在此刻安全地换到救命的物资,远比那一点点税金重要得多。更何况,如今的明军,是真会杀人的,而且杀得无比高效。
进入市场,巴特尔等人立刻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吸引。琳琅满目的商品堆积如山,远超他们的想象。
茶叶不再是粗糙的茶砖,更有许多中等甚至上品的散茶;布匹除了传统的厚实棉布,还有来自江南的轻薄丝绸、细麻,色彩鲜艳,让同来的蒙古妇女看得眼睛发直;铁器市里,摆满了厚实耐用的铁锅、锄头、剪刀、菜刀等生活生产用具(严格禁止兵器交易);粮市上,除了小米、麦子,甚至还有来自京畿皇庄推广种植的、耐储存又高产的土豆和番薯,引得众人纷纷围观询问。
“这…这是什么?能吃吗?”巴特尔拿起一个沾着泥土的土豆,好奇地问汉人商贩。
商贩笑着用半生不熟的蒙语解释:“这叫土豆,蒸煮烤皆可,顶饱!亩产极高,我们陛下亲自推广的神物!便宜,换不?”
更让巴特尔惊讶的是,在市场一隅,居然还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医棚”,有两位太医院派来的医师,带着学徒,正在为一些前来互市的蒙古人免费诊治简单的疾病,发放一些驱寒、治疗腹泻的常用草药。许多衣衫褴褛的贫苦牧民排着队,眼中充满了感激。
“陛下仁德,念尔等边民生活不易,特旨设此医棚,施药救人。”一位吏员在一旁大声宣传着。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巴特尔。他见过明军的火炮利铳,也感受到了皇帝的雷霆之怒,但此刻,却又体会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软”的力量。这种恩威并施,比单纯的武力威慑更加令人心折。
“爷爷,快看那边!”一个孙子拉扯着巴特尔的衣角,指向市场边缘一块空地上聚集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