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91章 战后封赏 将帅归心

第291章 战后封赏 将帅归心(1 / 2)

第两百九十一章 战后封赏,将帅归心

冬日的阳光透过乾清宫高大的窗棂,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昨日献俘大典的硝烟与喧嚣余韵,但更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今日并非大朝会,而是一场规格极高、意义非凡的御前会议,专为酬功而定。

崇祯帝朱由检端坐于御座之上,身着绣有金龙的常服,头戴乌纱翼善冠,面容平静,目光却深邃如渊,扫视着殿内济济一堂的文武重臣。与往日不同,今日殿内多了许多身着戎装、风尘仆仆却精神矍铄的将领,他们身上那股尚未散尽的沙场锐气,与朝臣们的雍容华贵形成了鲜明对比,却也使得整个殿堂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力量感。

内阁辅臣、六部九卿、都督府勋贵、以及以孙元化为首的凯旋将领们,分列两侧。徐光启、李邦华等人面带欣慰与激动,而温体仁则垂首敛目,面色平静无波,让人看不透其心中所想。

“诸位爱卿,”崇祯开口,声音清朗而沉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三河一战,扬我国威,雪我国耻,实乃朕登基以来,乃至万历朝以来,前所未有之大捷!此乃前线将士用命,后方臣工尽心,天下百姓支持之结果!今日,朕便要与诸卿,论功行赏,以彰忠勇,以励来兹!”

皇帝开门见山,定下基调,殿内气氛顿时更加热烈几分,尤其是那些将领,虽极力保持肃穆,但眼中闪烁的光芒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期盼。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乎他们背后无数袍泽的认可与新朝军队未来的风向。

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上前一步,展开一卷明黄色的绸缎诏书,用清晰而洪亮的声音宣唱: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功懋懋赏,为治之通义;武烈烈祖,实邦之所基。兹尔辽东督师、兵部尚书孙元化,统御有方,谋略深远,临敌制变,终获三河大捷,扬我军威,功在社稷!特晋封为蓟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赏银元五千,苏杭丝绸三百匹,另赐皇庄一座!”

诏书一出,殿内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国公! 非宗室而封国公,在本朝已是极高的殊荣,且是实打实的军功爵位,含金量远超那些靠祖荫的勋贵。孙元化本人更是身躯微震,他一个文人出身的技术官僚,竟因军功封公,这在大明历史上几乎前所未有。他立刻出列,撩袍跪倒,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臣!孙元化,谢陛下天恩!然此战全赖陛下圣谟伟略,新军将士效死,格物院精械之利,臣何功之有,敢受此重赏?恳请陛下……”

“元化不必过谦,”崇祯打断他,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你的功劳,朕与将士们、与天下人都看在眼里。火炮阵列之妙,车阵防御之固,临阵指挥之稳,非你不可。此爵,你当之无愧!朕还要你继续为朕,为大明的万里江山,镇守北疆呢!”

“臣……遵旨!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元化重重叩首,心中澎湃着无尽的感激与誓死效忠的决心。他知道,这爵位不仅是赏赐,更是陛下对他,对他所代表的“科技强军”路线的最高肯定。

方正化继续宣唱,一个个闪耀着血与火光芒的名字和功绩被念出,伴随着令人咋舌的厚赏:

“总兵官曹文诏,勇冠三军,突阵斩将,身先士卒,负伤不退!晋封为宁远伯,赏银元三千,加太子太保衔!”

“总兵官黄得功,于河谷设伏,截击虏酋,功勋卓着!晋封为靖安伯,赏银元三千,加太子少保衔!”

“参将曹变蛟,率铁骑突入敌阵,直捣黄龙,勇不可当!擢升为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赏银元两千!”

“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情报精准,于战前侦得敌酋动向,战中肃清城内奸细,功不可没!加太子太傅衔,赏银元两千,赐斗牛服!”

……

封赏名单极长,涵盖了从一线指挥官到有功士卒的代表,从野战攻坚到情报后勤,几乎无所不包。赏格之重,晋升之速,远超常规。金银田宅只是等闲,伯爵、都督、太子三师三少等崇高的荣誉性加衔以及实权职务,毫不吝啬地赐下。

每一位被念到名字的将领出列谢恩时,脸上都充满了激动与荣耀。他们之中,许多人出身并不高贵,甚至如曹文诏、黄得功等,此前不过是一介中级军官,只因在新军体系中表现出色,得以在此国战中脱颖而出,便一步登天,获得了过去可能奋斗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爵位和地位。

这清晰无比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新明,军功至上,且不论出身,只论才能与战功!陛下论功行赏,绝无虚言!这极大地刺激了所有武将的荣誉感和进取心。一种全新的、基于能力和战功的军队晋升体系,正随着这次大封赏,悄然确立并深入人心。

文官队列中,徐光启、李邦华等改革派自然是抚掌赞叹,与有荣焉。而一些较为保守的官员,虽觉得陛下对武人未免过于优厚,有违“以文制武”的祖制,但面对三河大捷如此煌煌武功,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触霉头。更何况,陛下重赏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冷落文臣,各项后勤、调度、政令保障人员的功劳也记录在案,后续必有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