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240章 起复传庭,西北危局

第240章 起复传庭,西北危局(2 / 2)

暖阁内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陕西那个烂摊子,是个巨大的火坑,功劳难立,罪责易得。谁去,都可能身败名裂。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地图上的陕西,语气沉凝,一字一句地说道:“不错。此人需有雷霆手段,可震慑骄兵悍将、剿灭顽寇;亦需有菩萨心肠,能安抚流离百姓、恢复生产。需刚毅果决,不惧得罪地方豪强;也需通晓农事,知如何引水垦荒。朕思来想去,满朝文武,唯有一人,可当此重任。”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积蓄力量,然后清晰而有力地吐出了那个名字:

“原商丘知县,丁忧在籍的——孙传庭!”

“孙传庭?”几位阁老都是一怔。此人他们当然知道,以清廉刚直、治县有方闻名,尤其是曾任商丘知县时,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政绩斐然。但他毕竟只是知县,且如今正在河南老家为父丁忧守制,骤然起复,并委以如此重任……

礼部尚书温体仁(此时尚未完全暴露对立,但已显保守倾向)忍不住出列道:“陛下,孙传庭虽有小才,然资历浅薄,骤拔为封疆大吏,恐难服众。且其正在丁忧,夺情起复,有违孝道,恐遭物议……”

“物议?”崇祯打断了他,语气陡然变得凌厉,“是物议重要,还是陕西数百万生灵重要?是资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朕记得,孙传庭在商丘,面对蝗灾旱灾,能组织百姓自救,活人无数!他整顿卫所兵备,使地方靖安!此等实干之才,难道就因为‘资历’二字,就要让他闲居林下,坐视国家危难吗?”

他走到温体仁面前,目光如炬:“温先生,莫非你认为,那些只会空谈道德、遇事则束手无策的‘老成持重’之辈,比一个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人,更适合去收拾陕西的烂摊子?”

温体仁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渗出细汗,连忙躬身:“老臣…老臣失言,陛下圣断!”

崇祯不再看他,转身对徐光启和李邦华道:“朕意已决!即刻拟旨,夺情起复孙传庭,加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河南军务兼理粮饷!赐尚方宝剑,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可先斩后奏!”

他每说一句,众人的心就跳一下。这权力,给得实在太大了!几乎是将在西北地区的军政大权全权交付!

“告诉孙传庭,”崇祯的声音带着一种托付江山的沉重与期望,“朕不要他急着杀人立威!朕给他三件事:第一,稳! 稳住局势,不能让流寇继续坐大,也不能让官军滥杀激变。第二,抚! 大规模招抚流民,设立屯垦点,发放农具、种子(就以番薯、土豆为主),派兵保护,让他们有活路!第三,根! 给朕查!狠狠地查!陕西官场,哪些人贪墨了赈灾钱粮?哪些士绅趁灾兼并土地?哪些将官克扣了军饷?查出一个,严办一个!朕许他做这个恶人,做这个砍破陕西官场黑网的快刀!”

他深吸一口气,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告诉他,朕在京师,会全力为他筹措钱粮,顶住所有压力!朕不要他速胜,朕要他根治!哪怕花上一年、两年,也要给朕把陕西,变成一个能自己养活自己百姓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剿抚并用’!”

“臣等遵旨!”徐光启和李邦华齐声应道,心中热血沸腾。他们从皇帝的话中,听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魄力与远见。这不再是简单的平叛,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从最苦难、最混乱的地方开始!

旨意随着快马,带着皇帝的期望与帝国的重托,星夜驰向河南商丘。

而崇祯,在臣子退下后,独自站在舆图前,手指轻轻拂过陕西那片广袤而疮痍的土地。

“孙传庭…历史上,你能力挽狂澜,却最终败于时局糜烂、朝廷掣肘。这一世,朕给你足够的信任和权力,给你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不要让这亿万黎民,再遭一遍那炼狱般的苦难。”

“西北,将是检验朕新政成败的第一块试金石。若能成功…则大明中兴,绝非虚言!”

窗外,北风呼啸,卷起千堆雪。而一股新的希望与决心,已随着那道飞驰的旨意,悄然播向遥远的西北大地。

(第24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