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八章 潜邸恩赏
文华殿内处理天下奏疏的忙碌暂告一段落,朱由检的目光从那些代表着疆域、权柄和远方反应的文牍上收回,落在了另一份更为厚重、也更关乎根基的名录上。这份名录,记录着的不是封疆大吏,也不是宗室藩王,而是过去八年里,于微末之时便追随他,在信王府那方小小天地里,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自己人”。他们是暗夜中的薪火,是蛰伏时的爪牙,更是新朝大厦最深处的基石。
“方正化。”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与方才处理国事时的冷峻截然不同。
“奴婢在。”方正化悄步上前。
“将这些年来,王府旧人,工坊匠师,护卫教导队,以及‘夜不收’、各地联络点的有功人员名录,再与李若琏、宋应星、沈廷扬他们核对一遍。功劳簿要清晰,赏罚需分明。孤……不能寒了功臣之心。”朱由检的手指轻轻点着案头另一叠明显不同的册子,那上面的字迹更小,更密,记录着无数个在黑暗中为他奔走、劳作、甚至流血的名字。
“主子仁厚,奴婢早已会同几位大人初步拟定了条陈,请主子御览。”方正化似乎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用工整楷书誊写的奏呈,恭敬地放在朱由检面前。其办事之缜密周全,由此可见一斑。
朱由检展开细看,条陈列得极为详尽,分门别类,显然花费了巨大心力:
一、工技匠作之首,格物致知之心——宋应星及其麾下
* 宋应星: 拟授工部屯田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实领“皇家格物院”掌院事,正五品待遇,专司百工技艺之改良、新器之研发、格物之学推广及人才培育。赏银千两,京中宅邸一座(由内帑拨付)。
* 核心大匠(名单附后,约十余人,如负责冶炼、火药、机械、玻璃等之头目): 依其贡献,授工部文思院、军器局等处大使、副使(正九品至从八品)等实职,或授格物院博士、助教等衔,仍主理原技术领域。赏银二百至五百两不等。
* 熟练匠人及学徒(名单附后,数百人): 择优授格物院匠师衔,享朝廷俸禄。其余皆赐银五十至一百两,愿留京入格物院或各匠作局者,待遇从优;愿归乡者,赐金还家,永免本户杂役。所有匠籍,一律豁除!
看到最后一句,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豁除匠籍,这意味着将这些技术人才从世袭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是其地位的根本性提升,比赏赐金银更能收买人心,也更能激发创造力。这一条,必是深谙他心意的方正化与宋应星商议后提出的。
“准。宋应星之职,正合其才。豁除匠籍一事,单独立项,明发旨意,要大张旗鼓,让天下工匠皆知,有一技之长者,在新朝必受重用!”朱由检提起朱笔,在此项上画了一个圈。
二、货殖四海,通达中外——沈廷扬及其海商网络
* 沈廷扬: 拟授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正六品),实领“市舶总办”、“皇商总办” 衔,专司海外贸易、沿海市舶事宜及皇家采买,准其组建护航船队,有便宜行事之权。赏银两千两(因其本身豪富,赏银反在其次,权柄和官方身份才是重赏)。
* 船队骨干、掌柜、通译、航海士(名单附后): 依能力授市舶司吏目、攒典或皇商办差官等职,赏银百两至三百两。其原有海船,登记造册,可悬挂“皇商”旗号,受朝廷庇护(亦受监管)。
* 情报人员(名单单列): 部分转入李若琏麾下,部分仍归沈廷扬调配,经费由内帑单独支取。
“沈廷扬的任命,户部的职衔是块敲门砖,实权在于市舶和皇商。告诉沈廷扬,孤要他尽快整合东南海贸,摸清郑芝龙、刘香乃至红毛夷的底细。他的船队,将来是大明海军的雏形!”朱由检批复道,对未来海上力量的布局已然在心中勾勒。
三、鹰犬锐爪,暗夜利刃——李若琏麾下锦衣卫及行动人员
* 行动功臣(如周遇吉、黄得功等军官,及‘夜不收’头目): 已擢升实职军衔,分别调入京营、锦衣卫担任中低级军官。另赏银田宅。(此项多数已在执行,此次为补充赏赐)
* 情报、渗透、特种作战人员(名单密): 此部分人员多数不适宜公开赏赐或转入明面官职。依功绩,赏银百两至五百两,授予锦衣卫百户、总旗、小旗等虚衔(享受相应俸禄待遇,但不实际掌兵),或其家人受荫蔽(如子侄入学、免役)。部分精锐转入新成立的锦衣卫“特种稽查司”,专司特殊任务。
* 牺牲及伤残人员抚恤: 皆有定例,从优抚恤,子女由潜邸设立的慈幼局抚养至成年。
这部分最为复杂敏感,赏赐既要丰厚,又要考虑保密性和后续使用。朱由检仔细看了,补充道:“抚恤再加三成,从朕的内帑出。告诉李若琏,这些人是国之瑰宝,务必安置妥当,人心不能散。”
四、内廷砥柱,影子臂膀——方正化及其梳理后的信王府内侍
* 方正化: 已掌司礼监、提督东厂,赏赐已超规格,故以信任为最高赏赐。
* 有功太监、侍女(名单附后): 择优填充内廷各监局重要岗位,如针工局、银作局、御马监太监、各宫管事等。赏银五十至二百两。其余皆厚赏,并按其意愿分配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