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完。
等到下午,镇中心那家最大的“醉仙居”酒馆开门,说书先生王快嘴把惊堂木一拍,清清嗓子,这故事立马就升级了。
“诸位客官,今日不说那三国,不表那隋唐,单表一表昨夜咱磐石镇,四皇子殿下显圣,惊退十万狼兵!”
王快嘴口沫横飞,比划得那叫一个热闹,“话说当时,城外狼烟滚滚,莫日根率领数千虎狼之师,就要破城!城内守军眼看死伤惨重,韩校尉血染战袍!”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北麓山上,轰隆一声巨响,犹如天崩地裂!一道金色光柱,粗如儿臂,直冲霄汉!光柱之中,四皇子殿下身着金甲,脚踏祥云,左手托着玉玺,右手握着宝剑,怒目圆睁,喝一声:‘番邦鼠辈,安敢犯我疆土!’”
他顿了顿,吊足胃口,压低了声音:
“殿下这一声吼不要紧,只见那金光分作万道金箭,嗖嗖嗖射向城外的狼兵!狼兵那是碰着就死,沾着就亡!哭爹喊娘,抱头鼠窜!莫日根那厮,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跑了百里地方才敢停步啊!”
底下听书的茶客们听得如痴如醉,惊呼连连,铜子儿哗啦啦地往场子里扔。
这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比官方版本可带劲多了,迅速成为最流行的版本,随着南来北往的商队、驿卒的口耳相传,用不了几天,就能传遍北境,甚至飘进京城。
到时候,会引发怎样的波澜,那就谁也说不准了。
守备府里,韩青忙得脚不沾地,一边写战报,一边安排防务,听着外面越来越邪乎的传言,也是哭笑不得。
他当然知道没这么夸张,但殿下“显灵”稳定民心、激励士气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他也就乐见其成,只在给靖远侯的正式战报里,客观描述了“北麓山夜现异光,形似殿下衣冠冢方向,守军士气大振”的现象。
而事件的“总导演”沈言,在屋里“休养”了半天,估摸着火候差不多了,才慢悠悠地踱出房门,脸上依旧带着疲惫。
他找到韩青,先是“诚挚”地关心了一下城防和伤亡,然后才“不经意”地提起:
“韩校尉,此次能击退莫日根,全赖将士用命,殿下……殿下英灵庇佑。不过,经此一役,城内粮仓、武库等要害之地的守备,尤其夜间巡查,还需进一步加强啊。另外,”
他压低声音,“关于北麓山异象,百姓传言虽有不实,但于安抚民心大有裨益,是否可顺势加以引导,塑碑立传,以彰显殿下护国之德,亦可使军民一心,共御外侮?”
韩青正为战后安抚和防御的事儿头疼,一听沈言这话,句句说在点子上,特别是最后这个“塑碑立传”的建议,简直是瞌睡给了个枕头!
既能顺水推舟坐实“神迹”,稳定人心,又能向上头表功,显示他韩青治军有方、连殿下英灵都来相助!
他立马对沈言刮目相看,觉得这年轻参军不光能打仗,心思也玲珑剔透!
“沈参军所言极是!高!实在是高!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韩青抚掌大笑,立刻叫来文书,吩咐起草文书,准备材料,要在北麓山祠堂前立一块“四皇子显圣碑”,把这事儿坐实!
沈言看着韩青兴冲冲去忙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
第一步,借莫日根这把刀,把水搅浑;
第二步,用“金光”这颗石子,激起千层浪;
第三步,引导舆论,把这“神迹”的铁案砸实。
现在,就等着这消息慢慢发酵,传到该听到的人耳朵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