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参军!奇功啊!”
苏清月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这连弩的威力远超想象!
而沈言……他竟能造出如此神兵!
沈言压下激动,喊道:
“肃静!此弩仅有三十具,配发给先锋斥候!现在,我教大家使用和保养!”
士卒们如饥似渴地学习。
拥有如此利器,对接应任务增添了巨大信心。
苏清月看着在火光下从容讲解、被士卒们用敬佩目光注视的沈言,眼神复杂。
这个年轻人,正在积累着威望和力量。
他的“接应”计划,也因这连弩变得更具威胁。
北境的风云,即将因这支待命而动的接应精骑,而掀起新的波澜。
连弩的演示在校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士卒们围着那三十具宝贝般的弩机,兴奋地低声议论,摩拳擦掌,对接应任务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周彪更是爱不释手地抱着一具连弩,咧着大嘴对沈言道:
“兄弟!有这好东西,哥哥我保证,一定把‘潜影’的弟兄们全须全尾地接回来!”
王嵩也是满面红光,用力拍着沈言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沈言谦逊地应对着,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过了望台的方向。
他知道,苏清月一直在那里看着。
了望台阴影下,苏清月心中的震撼久久未能平息。
那连弩的威力超出了她的认知,这绝非寻常工匠所能及。
而沈言,这个数月前还在安国公府养伤、自称家道中落的“书生”,不仅精通军略,竟还能造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军国利器!
他身上的谜团,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她看着沈言在人群中从容自若的身影,一个念头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
他这些本事,究竟从何而来?
安国公府藏书虽丰,也绝无可能记载如此精妙的连弩制法。
还有他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谋略……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破落子弟应有的样子。
演示结束,队伍解散,进行适应性训练。
沈言向王嵩和周彪交代了几句,便朝着了望台走来。
“苏小姐。”
沈言在台下微微躬身。
“夜色已深,风寒露重,不如先回府休息?
此处有王都督和周大哥即可。”
苏清月走下台阶,月光洒在她清丽的面容上,她看着沈言,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探究:
“沈参军不必多礼。方才那连弩,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清月冒昧一问,不知参军师承哪位大家,竟有如此巧思?”
又来了。
沈言心中暗叹,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谦逊和一丝“回忆”的怅然:
“苏小姐过誉了。说来惭愧,此弩制法,乃是卑职幼时在一本残破不堪、不知名的海外杂记中偶然看到,只记得些原理梗概。来到北境后,见军中所用弩机颇有不便,便凭着记忆胡乱琢磨,反复试验,侥幸才复原出几分模样,粗糙得很,让小姐见笑了。”
他将来源推给虚无缥缈的“海外杂记”,是最稳妥的说法。
“海外杂记?”
苏清月美眸微闪,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沈参军真是博闻强记。看来,那本杂记定然是非同寻常的奇书了。”
苏清月静静地听着,月光下,她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她没有再追问,只是轻轻颔首:
“原来如此。北境能得沈先生相助,实乃幸事。”
她顿了顿,望向远处正在操练的士卒。
两人又客套了几句,苏清月便在侍女的陪同下返回都督府。
转身的刹那,她脸上的温和笑意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更深的凝重。
沈言的回答看似天衣无缝,但正是这种过于“完美”的应对,反而让她觉得有些不真实。
那个“海外杂记”的说法,太过巧合。
他到底在隐藏什么?
苏清月心中疑窦丛生。
他与四皇子殿下会不会有某种关联?
这个大胆的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压下。
她决定,在北境的这些日子,要更加留意这位沈言的动向。
而沈言看着苏清月离去的背影,也轻轻舒了口气,但眉头却微微蹙起。
苏清月的敏锐和执着,超乎他的预期。
与她周旋,必须万分小心,任何细微的破绽都可能前功尽弃。
不过,好在“潜影”接应计划和琉璃之事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只要这两步棋走稳,他在北境的根基就将更加牢固,届时,即便苏清月有所怀疑,也难以动摇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