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尊封太后(2 / 2)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谁都看得出,这是周贵妃不甘心最后的挣扎。

景琰眼神微冷,但语气依旧平淡:“二弟萧景宏,勾结外臣,图谋不轨,罪证确凿。朕念及兄弟之情,已从轻发落,圈禁府中思过。太妃还是安心颐养天年,莫要再为罪人操心,以免徒增烦恼。”

他话语中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周贵妃脸色瞬间惨白,身体晃了晃,似乎还想说什么,但触及景琰那毫无温度的眼神,终究是没敢再开口。她死死咬着嘴唇,几乎要咬出血来,最终在宫女的搀扶下,踉跄着行礼告退,背影充满了绝望和怨毒。

这个小插曲,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涟漪后又迅速平息。但景琰心中却并无快意,反而更添疲惫。这就是宫廷,成王败寇,昨日还在云端,今日便可坠入尘埃。他今日的胜利,又何尝不是建立在无数人的失败和痛苦之上?包括他那位被圈禁的弟弟,以及眼前这位形同槁木的周太妃。

处理完所有事宜,从奉先殿出来时,已是午后。冬日的阳光带着一种无力的苍白,照在朱红宫墙上,投下长长的、冰冷的阴影。

景琰没有立刻乘坐銮驾,而是挥手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沿着宫道缓缓行走。沉重的冠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繁琐的礼仪更耗人心神。他需要这片刻的独处,来消化内心翻涌的情绪。

尊封太后的荣耀,追封外祖的补偿,安置妃嫔的威仪……这一切,都无法填补他内心那巨大的空洞。他得到了天下至高的权力,却失去了与母亲共享天伦的可能,也正在失去与林夙之间那份毫无隔阂的信任。

他走到御花园的镜湖旁,湖面已经结了一层薄冰,映照着灰白色的天空,毫无生机。他想起母亲曾在这里教他辨认花草,想起林夙曾在这里与他低声商议对策……那些温暖的、带着生气的记忆,与眼前这片冰冷孤寂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皇上,”首领太监小心翼翼地跟上来,低声禀报,“坤宁宫那边传来消息,皇后娘娘凤体已无大碍,说是昨日偶感风寒,怕过了病气给皇上,才未让皇上昨日进去探望。今日特命人来请罪,并问皇上晚间可否移驾坤宁宫用膳?”

景琰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苏皇后一向懂事,昨日那般急切地派人到司礼监寻他,今日又主动示好邀约……这其中的微妙,让他心生警惕。是后宫女人寻常的争宠手段,还是背后另有缘由?他不由得想起朝堂上那些要求他广纳妃嫔、开枝散叶的声音。

“告诉皇后,朕知道了。晚膳……朕会过去。”他沉吟片刻,终究还是答应了。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冷落皇后,尤其是在这新朝初立,需要后宫稳定的时候。

“是。”太监领命而去。

景琰独自站在湖边,寒风吹起他冕冠上的玉旒,相互碰撞,发出清脆而孤寂的声响。他望着冰封的湖面,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被禁锢在这金碧辉煌的牢笼之中,肩负着江山社稷的重担,身边却再无一个可以全然信赖、倾诉心事之人。

母亲已逝,林夙病重且君臣隔阂,皇后……终究是隔着礼法与利益的君臣夫妻。

就在这时,另一名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带着惊慌:“陛、陛下!北疆八百里加急军报!秦岳将军已率部抵达云州外围,与狄虏前锋遭遇,初战……初战不利,折损了数百人马,现已退守云州城!狄虏气焰嚣张,正在城外叫骂,并分兵劫掠周边村镇!”

景琰的心猛地一沉。

初战不利!

这消息无疑给新朝本就艰难的局势雪上加霜。朝中那些原本就对他能力存疑的官员,恐怕更要借此大做文章。国库空虚,内政待兴,如今外战又受挫……

他攥紧了袖中的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刚刚因尊封太后而升起的那一丝脆弱和感伤,瞬间被这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

他转身,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所有的个人情绪都被强行压下。他是皇帝,他没有软弱的资格。

“传旨,召杜衡、柳文渊、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即刻至御书房议事!”他的声音冷峻,不带一丝波澜。

“摆驾御书房!”

明黄色的身影决绝地转身,离开了这片冰冷的湖面,走向那象征着无尽权力与责任的宫殿深处。尊封太后的余温尚未散尽,北疆的烽火与朝堂的暗流,已再次将他紧紧包围。

而坤宁宫的晚膳之约,此刻更像是一个即将到来的、关于责任与牺牲的无声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