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皇帝抉择(2 / 2)

景琰面无表情:“你说有重要线索?”

“是,是!”赵御史忙不迭点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臣……臣昨夜偶然得知,那批冲击养心殿的神秘死士,他们……他们使用的兵刃,并非我朝制式,倒像是……倒像是西南苗疆一带的式样!”

西南苗疆?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三皇子萧景哲的势力主要在江南和京城,与西南苗疆素无往来。若这批死士真的来自苗疆,那背后主使之人,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景琰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此言当真?你有何证据?”

“臣……臣只是偶然听一个在兵器局当差的远房亲戚提起,昨夜收缴的叛军兵刃中,有几件颇为奇特,他认得是苗疆工艺……臣,臣不敢隐瞒,特来禀报殿下!”赵御史磕头如捣蒜。

这个消息,无疑让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迷雾重重。三皇子是否还有隐藏更深的盟友?或者,真如林夙所猜测,有第三方势力企图浑水摸鱼?

景琰沉吟不语,偏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

林夙轻轻咳嗽了一声,上前半步,低声道:“殿下,赵御史所言,是真是假,尚需核实。但此事关系重大,需谨慎处理。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不宜过度深究,引发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慌。可令兵器局暗中查证,同时加强对京畿乃至西南方向的监控。”

他的建议,依旧是稳字当头。在皇帝昏迷、内外交困之时,确实不宜再节外生枝。

景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对赵御史道:“你的线索,孤知道了。若查证属实,算你将功折罪。下去吧,今日之事,不得对外宣扬。”

“是!是!谢殿下!谢殿下!”赵御史如蒙大赦,连滚爬爬地退了出去。

这个小插曲,虽然短暂,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那批神秘死士的阴影,并未随着三皇子的倒台而消散,反而变得更加诡异难测。

处理完赵御史的事情,后续的政务讨论似乎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景琰明显有些心神不宁,但仍强撑着处理完毕。

当最后一位重臣领命离去,偏殿内只剩下景琰和林夙,以及几名心腹侍卫时,窗外已是天光微亮。

景琰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脸上是无法掩饰的疲惫。这一夜,他经历了弹劾、叛乱、父皇昏迷、掌控大局、应对边患,还有那突如其来的“苗疆”线索,身心俱疲。

“结束了?”他喃喃道,像是在问林夙,又像是在问自己。

林夙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过小太监方才送来的、已经微凉的参茶,轻轻放在景琰手边。“殿下,喝口参茶,提提神吧。”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递茶的手,指尖的颤抖似乎更明显了些。

景琰接过茶碗,触手微凉,他抬头看向林夙,这才注意到对方异常苍白的脸色和眼底难以掩饰的倦意。

“你……”景琰心头一紧,“你是不是不舒服?昨夜……”

“奴婢无碍。”林夙迅速垂下眼帘,打断了他的话,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平静,“只是有些乏了。殿下更需保重,接下来……还有更多事情要处理。”

景琰看着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依赖,有关切,有愧疚,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慌。林夙是他最锋利的刀,最坚固的盾,但他似乎从未想过,这把刀、这面盾,也会疲惫,也会……受损。

他强迫自己移开目光,喝了一口凉掉的参茶,苦涩的滋味在口中蔓延。他知道林夙说得对,现在不是松懈的时候。

“传孤旨意,”景琰放下茶碗,重新坐直身体,声音恢复了冷静,“今日免朝。但各部院司衙,需各安其职,全力运转。凡有怠政、散播谣言者,严惩不贷!”

“是。”殿外候命的侍从立刻应声去传达。

景琰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微凉的空气涌入,带着露水和泥土的气息,冲淡了殿内浓郁的烛火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东方天际,朝阳正挣扎着冲破云层,洒下微弱的光芒。

“天亮了。”景琰望着那初升的朝阳,语气听不出喜怒。

林夙默默走到他身后,与他一同望向窗外。

“是啊,天亮了。”林夙轻声应和。

但两人心中都清楚,黑夜或许过去,但前方的路,依旧布满荆棘,迷雾重重。皇帝的病情、北境的威胁、朝堂的暗流、还有那来自苗疆的疑云……所有这些,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这权力更迭的黎明时分,似乎也走到了一个微妙的拐点。他是君,他是臣。这条界限,从此刻起,将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残酷。

景琰没有回头,只是望着那越来越亮的天空,忽然问了一句,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

“林夙,你说……父皇最终,会如何抉择?”

是醒来后认可他这位监国太子的作为?还是……会因为猜忌和权力被架空而心生怨怼?

林夙沉默了片刻,缓缓道:“陛下的抉择……取决于他醒来后,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江山,和一个怎样的……太子。”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却也让景琰的心,沉了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