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景琰纳谏(1 / 2)

夜色如墨,寒风卷着枯叶刮过宫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林夙一身利落的深色便装,如同融入了夜色中的影子,悄无声息地避开了巡夜的侍卫和更夫,来到了位于京城东南隅的白鹤书院外。

书院早已落钥,高墙深院,一片寂静,唯有几处值夜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林夙没有贸然翻墙而入,他如同耐心的猎手,绕着书院外围缓缓移动,观察着每一处可能进出的角门、狗洞,乃至墙头砖石的松动痕迹。他留意着夜间巡逻的护院队伍交接的规律,记下了几处灯火通明、似有人声的院落,以及一处位于书院深处、看似最为幽静的独立小院——根据石虎的情报,那很可能就是山长以及少数备受重视的学子,如王珏的居所。

他像一片羽毛般贴在墙角的阴影里,呼吸微不可闻。就在他计算着巡逻间隙,准备寻一处死角翻入内院时,一阵压抑的、带着哽咽的诵读声,顺风隐隐约约飘了过来。

“……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

声音来自不远处一扇半开的支摘窗后,透着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重与悲凉。

林夙心中一动,循声悄然靠近。借着窗内透出的微弱烛光,他看清了里面的情形。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衿少年,约莫十三四岁年纪,面容清秀却带着一丝营养不良的苍白,正对着一卷《楚辞》低声诵读。他眼中含着泪光,手指用力地攥着书页,指节泛白。

这少年,正是王弼之子,化名王珏。

林夙屏息凝神,继续观察。王珏读了几句,便停了下来,将额头抵在冰冷的书页上,肩膀微微耸动。

“父亲……”极轻的、带着无尽思念与困惑的呓语,逸出唇瓣,“您到底在哪里……他们都说您是罪臣……可您教孩儿的,明明是忠君爱国,是君子之道……为何……”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被夜风吹散。但那份深藏的痛苦与不解,却清晰地传递到了窗外林夙的耳中。

王珏并非全然无知,也并非安于现状。他对父亲的遭遇心存疑虑,对自身的处境感到迷茫和痛苦。这是一个可以被触动,甚至可能被争取的内心。

林夙心中迅速盘算。直接现身风险太大,但留下一点不易察觉的线索,引导他去思考,或许可行。他目光扫过窗台,那里放着几块王珏练字后用来压纸的寻常鹅卵石。

他悄无声息地拾起一块大小适中的石子,指尖运力,在石子底部极快地刻下了一个模糊的、几乎难以辨认的“冤”字,然后将石子轻轻放回原处,混入那堆石头中。做完这一切,他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入了更深的黑暗里,迅速离开了白鹤书院。

今夜的目的已经达到——确认王珏的状态,并埋下第一颗怀疑的种子。

次日清晨,景琰刚刚用过早膳,通政司知事杜衡便前来求见。杜衡年纪不大,面容清癯,眼神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他如今在通政司负责文书传递抄录,虽职位不高,却能接触到大量未经筛选的原始信息,是东宫安插的一步暗棋。

“殿下,”杜衡行礼后,低声道,“近日抄录各地奏报,臣发现多地均有冤狱陈情,或因证据不足久拖不决,或因官员徇私枉法,致使民怨沸腾。尤其以淮南、陇西两地最为突出。”

景琰接过杜衡呈上的几份奏报摘要,仔细翻阅,眉头渐渐蹙起。“官吏昏聩,民不堪命……”他放下文书,看向杜衡,“杜卿有何见解?”

“殿下,”杜衡拱手,声音清晰而冷静,“如今朝中目光多聚焦于京城权斗与林家旧案。殿下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上奏,请求陛下下旨,复核天下冤狱?此举一可彰显殿下心系黎民、公正贤明,博取清议好感,对冲目前对东宫不利的流言;二可借此机会,将朝廷的注意力部分引向地方吏治,或可打乱某些人专注于京城构陷的步骤;三来……复核冤狱,本身便是整顿吏治、收拢民心之举,于国于民有利。”

景琰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杜衡此计,可谓一石三鸟。在自身陷入被动时,跳出局部的泥潭,从更广阔的层面破局,这正是他目前需要的。

“杜卿所言,深合孤意。”景琰颔首,“你即刻草拟一份奏章,言辞恳切,条陈利害,着重强调复核冤狱于稳固国本、安抚民心之重要性。”

“臣遵旨。”杜衡领命,顿了顿,又补充道,“殿下,奏章之中,或可提及‘无论案卷新旧,凡有疑点,皆当重查’,以为日后……或许可能涉及的其他陈年旧案,留有余地。”

景琰深深看了杜衡一眼,明白他话中所指,点了点头:“可。你去办吧。”

杜衡退下后,景琰独自在书房中沉思。杜衡的提议确实高明,但此举也必然触动地方官僚集团的利益,甚至会引来朝中某些派系的反弹。然而,相较于眼前林家旧案这柄悬顶之剑,那些风险值得一冒。

午后,景琰便带着杜衡精心拟好的奏章,前往御书房求见皇帝。

皇帝萧彻刚服完丹药,精神似乎尚可,听景琰禀明来意后,接过奏章,粗略浏览了一遍。

“复核天下冤狱?”皇帝抬了抬眼皮,看着殿下的长子,“景琰,你近日倒是颇为关心朝政。”

“父皇明鉴,”景琰躬身道,“儿臣身为储君,见百姓蒙冤,吏治有瑕,心实难安。且如今朝野物议纷纷,多集中于京城旧案。儿臣以为,与其困于口舌之争,不若做些实事,既能彰显朝廷法度公正,亦可安抚地方,稳固国本。此乃儿臣份内之事,亦是为父皇分忧。”

皇帝沉默着,手指轻轻敲着龙椅扶手,浑浊的目光在景琰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如今二皇子被圈禁,周家势挫,三皇子势力渐长,确实需要有人来平衡。太子此举,既能捞取名声,又能牵扯部分朝臣精力,于他掌控全局而言,并非坏事。

“嗯……”皇帝缓缓开口,“太子有心了。为民请命,纠察冤狱,确是储君应为之事。准奏。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抽调人手,成立清吏司,专司复核各地呈报之冤狱疑案。太子……便总领此事吧。”

“儿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景琰压下心中的一丝波澜,恭敬领命。总领清吏司,这意味着他获得了名正言顺介入司法事务的权力,虽然范围限于“各地冤狱”,但操作空间已然大了许多。

消息传出,朝野反应各异。部分清流官员对太子主动揽下这等“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表示赞赏,认为其有担当。而李阁老等人则面色凝重,太子这一步棋,走得巧妙,不仅化解了部分舆论压力,还趁机扩大了权力范围。高永在司礼监听闻后,只是阴恻恻地笑了笑,并未多言。

就在景琰于朝堂上初步打开局面之时,林夙却在暗中面临着另一场危机。

芸娘再次通过隐秘渠道传来紧急消息:司礼监的调查并未停止,反而加大了力度。那名倒药渣的婆子已被暗中控制起来审问,虽然婆子暂时还未吐露芸娘,但情况岌岌可危。高永似乎铁了心要揪出御膳房这条线上的所有人。

“师父,怎么办?芸娘姐姐她……”小卓子急得团团转。

林夙面色沉静,但紧抿的唇角泄露了他内心的紧绷。芸娘不能暴露,否则不仅前功尽弃,还会连累更多暗中帮助东宫的人。

“慌什么。”林夙声音低沉,“高永想查,那就让他查。只不过,查的方向,得由我们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