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景琰探问(2 / 2)

他再次抬起了头,脸上已经恢复了平日那种恭谨而克制的神情,只是眼角微微泛红,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殿下如今身陷困局,皆是因奴才家事而起。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眼前危机,洗刷殿下污名。至于其他……虚无缥缈之念,于殿下,于奴才,皆是有害无益。还请殿下……慎言。”

他将“慎言”二字咬得极重,像是在提醒景琰,更像是在警告自己。

景琰看着他迅速筑起的心防,听着那番滴水不漏、却将两人距离重新拉回原点的回答,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失落和涩然。

是啊,慎言。

他是太子,他是太监。这宫墙之内,无数双眼睛盯着,无数张耳朵听着。一句失言,可能就会成为攻讦的利器,将他们两人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终究……还是冲动了。

景琰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中那片汹涌的情感浪潮已被强行压下,恢复了属于储君的冷静与自制。

“你说得对。”他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是朕……是我失言了。”

他转身,走回书案后,目光落在那些堆积的、暗示着他“失德”的奏章副本上,语气重新变得坚定:“眼下确非谈论这些的时候。刘健之死,必须尽快找到破绽。三司会审,我们也不能完全被动。”

林夙见他不再追问,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但那失落与酸楚却如同潮水般蔓延开来,浸透四肢百骸。他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回到当前的危局。

“殿下,刘御史‘自尽’,疑点太多。其一,他性情刚毅,若非确凿证据指向极危险之人或事,绝不会轻易放弃生命。其二,他若真因查案受阻而心灰意冷,遗书内容不应如此含糊,至少会留下些许暗示。其三,时间点太过巧合,正好在我们找到苏嬷嬷这条线并断掉之后。”林夙冷静地分析着,试图将个人的情绪完全剥离。

景琰点头:“不错。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伪装成自尽,目的就是嫁祸东宫,同时彻底掐断调查。”

“对方行事缜密,敢对一位三品御史下手,必然做了万全准备。三司会审,恐怕很难查到直接证据指向真凶。”林夙沉吟道,“为今之计,我们或许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景琰目光一凝:“你的意思是?”

“他们可以利用流言,我们也可以。”林夙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刘御史之死,除了指向东宫,同样可以指向……杀人灭口的真正黑手。”

“详细说说。”

“刘御史生前最后在查的,是张昭仪宫中的旧人苏嬷嬷。苏嬷嬷刚死,刘御史就‘自尽’,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林夙低声道,“我们可以通过冯静等人,在宫内悄然散播另一种说法——刘御史是因查到了某位位高权重之人的隐秘,才遭灭口。而这位贵人,担心刘御史继续深挖下去,会牵连自身,故而先下手为强。至于为何嫁祸东宫……自然是为了混淆视听,一石二鸟。”

景琰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这是要将祸水,引向三皇子萧景哲和他的母妃张昭仪!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证据,但在舆论上制造疑云,足以让三皇子一党也惹上一身骚,分散压力,同时也能让一些明眼人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性。

“此计甚险。”景琰沉吟,“若操作不当,恐被反噬。”

“但值得一试。”林夙坚持道,“殿下闭门思过,正好可以示敌以弱。让对手以为我们已束手无策。而暗地里,我们不仅要在宫内引导舆论,还需双管齐下。”

“江南?”景琰立刻想到了另一条线。

“是。陈淮那边,必须加快速度。官方卷宗已毁,陈望的笔记和可能存在的‘血书残片’,或许是我们最后的希望。还有……”林夙压低了声音,“那个蒙面人。他(她)两次出现在档案库,一次寻找,一次纵火,必然也与林家案有关。他(她)是敌是友,目的为何,我们必须弄清楚。或许……我们可以主动引他(她)现身?”

“如何引?”

“对方显然也在关注东宫动向。殿下如今‘被困’东宫,忧思烦闷,或许……会想找些旧物睹物思人?”林夙意有所指地看向景琰。

景琰瞬间了然。林夙是指,可以假借他思念已故先皇后,或者想要查阅一些与母亲有关的旧物为名,派人去某些可能存放旧宫人物品的地方(比如内务府的某些废弃库房)寻找。那里,或许也存放着一些与林家相关的、未被档案库收录的零散物品。这个消息一旦放出,那个关心林家案的蒙面人,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引蛇出洞……”景琰喃喃道,眼中重新燃起斗志,“好!就按你说的办。宫内舆论,由你通过冯静暗中操作,务必小心,不要留下把柄。江南那边,我立刻加派人手,八百里加急催促。至于引那蒙面人……便以朕思念母后,欲寻其遗物为名,让赵怀安带几个可靠的人,去内务府那几个老库房‘仔细’找找。”

“奴才明白。”林夙躬身应道。

计划已定,两人都感到一丝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然而,经此一事,那层被景琰突然捅破的窗户纸,虽然被林夙强行糊上,但裂痕已然存在,那份潜藏的情感与现实的残酷矛盾,如同暗流,在两人心底汹涌,无法忽视。

景琰看着林夙依旧苍白的侧脸,想起他刚才那近乎绝望的“罪奴之身”的回答,心中一阵刺痛。他张了张嘴,想再说些什么,最终却只是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了苏婉如略显急促的声音:

“殿下,林公公!宫外有紧急消息传到!”

景琰和林夙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凝重。这个时候,宫外来的消息,多半与刘健案或三司会审有关。

“进来。”景琰沉声道。

苏婉如推门而入,脸上带着一丝异样的神色,不完全是担忧,反而掺杂了些许疑惑。她快步上前,将一枚小小的、裹着蜡封的竹管呈上。

“殿下,是我们在京兆尹府邸的眼线,动用最紧急的渠道传来的消息。”

京兆尹?景琰微微蹙眉,京兆尹负责京城治安,与刘健案牵扯不深,此时传来紧急消息,所为何事?

他接过竹管,捏碎蜡封,取出里面卷得紧紧的一张薄纸,迅速展开。

林夙也上前一步,目光落在纸条上。

纸条上的字迹潦草,显然是在极度匆忙的情况下写就,内容更是让景琰和林夙瞳孔骤缩——

“三司于刘宅密查,于其书房暗格内,发现数封与边关往来密信副本,疑与军中有关,内容不详,已密送宫中。另,刘健死前一日,曾密会一江南口音之商贾,形迹可疑,三司正全力缉拿此人。”

边关密信?江南商贾?

景琰握着纸条的手猛地收紧。

刘健的死,竟然还牵扯到了边关军务?还有那个江南口音的商贾……是巧合,还是与他们正在寻找的陈淮有关?

事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刘健之死,不仅仅是为了掩盖林家旧案,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关乎军国大事的阴谋?

而那个突然出现的江南商贾,是敌是友?他手中,是否掌握着能打破目前僵局的关键?

所有的线索,仿佛在这一刻,被一只无形的手,再次搅乱,却又隐隐指向了更深、更远的方向。

景琰抬起头,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目光锐利如刀。

“传令下去,”他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让我们所有的人,不惜一切代价,在三司之前,找到那个江南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