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元年深秋,江南的天空低垂着厚重的云层,武昌城内气氛凝重。
西蜀使者邓芝的到来,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吴朝堂激起了层层涟漪。孙权正与群臣商议如何应对这位不速之客,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思虑重重的面容。
\"报——西蜀使臣邓芝已抵城外,求见大王!\"
传令兵的声音刚落,朝堂上便响起一片议论声。孙权端坐龙椅之上,碧眼如炬,扫视群臣,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首席谋士张昭身上。
张昭捋着长须,缓步上前,拱手道:\"大王,老臣以为,此人来意不善。\"
\"哦?爱卿何出此言?\"孙权微微前倾身体,显出几分兴趣。
张昭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又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那诸葛孔明深知大王与魏王曹丕已有盟约,故意派人前来挑拨离间,意图破坏我吴魏联盟。\"
孙权眉头微蹙,沉吟片刻,问道:\"当何以答之?若直接拒见,恐怕不妥;若见了他,又恐被其三寸不烂之舌所惑。\"
张昭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油沸腾之时,可选身长面大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形成一条死亡之路。却唤邓芝入见。\"
他的声音越发阴冷:\"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直言他是来效仿郦食其游说齐国之举,然后依照齐王烹杀郦食其的先例,烹之!\"
张昭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看其人如何对答。若他胆怯,则我等可轻而易举地将其吓退;若他强辩,则可借机除之,以绝后患!\"
孙权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残忍的笑意。他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思索片刻,终于点头道:\"好!就依爱卿之计。\"
于是,权从其言,遂立油鼎,命人在大殿前搭起一座巨大的铜鼎,注入上等香油数百斤,下方燃起熊熊烈火。不多时,油已开始冒泡,热气腾腾,散发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息。
同时,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这些精挑细选的武士,个个身高八尺,膀阔腰圆,手持明晃晃的兵刃,面无表情地站立在从宫门到大殿的路上,形成了一条令人窒息的死亡走廊。
准备就绪,孙权端坐于龙椅之上,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召邓芝入宫。
邓芝站在武昌宫门外,望着那巍峨的宫墙,心中毫无惧色。
作为诸葛亮亲自挑选的使者,他深知此行的凶险。临行前,丞相道:\"伯苗,孙权性刚而好自用,其麾下张昭等人,必会设计难你。无论他们如何威胁,你只需记住:大义在我,气势不可输!\"
回想起丞相的嘱托,邓芝深吸一口气,整衣冠而入。
行至宫门前,一幅令常人胆寒的景象映入眼帘: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个个身材魁梧,面容冷峻,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寒光闪闪,直列至殿上。这些武士目光如刀,紧盯着邓芝的一举一动,似乎随时准备将这位不速之客碎尸万段。
邓芝心中了然:这是东吴设下的第一重心理关卡,意在以武力震慑,使他心生畏惧,乱了方寸。
然而,邓芝晓其意,并无惧色。他挺直腰杆,目不斜视,昂然而行。那从容不迫的步伐,那泰然自若的神情,反倒使那些威武的士兵感到一丝不安——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为何如此镇定?
至殿前,更加骇人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滚滚油浪翻腾,发出\"滋滋\"的声响,热气蒸腾而上,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这巨大的铜鼎,显然是为他准备的!
左右武士以目视之,眼中满是幸灾乐祸之色,似乎在说:\"看吧,这就是你的下场!\"
面对这赤裸裸的死亡威胁,邓芝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惧色,反而微微而笑。那笑容中,既有对死亡的蔑视,也有对东吴如此小家子气的嘲讽。
近臣引至帘前,邓芝站定,目光如炬,直视前方那垂下的珠帘,帘后隐约可见一道威严的身影——那正是东吴之主孙权。
按照礼节,臣子见君王,当行三跪九叩之礼。然而,邓芝长揖不拜,只是微微欠身,行了一个平等国家使节之间的礼节。
这一举动,立刻激怒了帘后的孙权。孙权令卷起珠帘,露出那张威严而又带着怒气的面容。他大喝道:\"看见吾,为何不拜!\"
面对孙权的怒喝,邓芝丝毫不惧,昂然而答道:\"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这句话如同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了孙权的脸上!在场的东吴文武百官,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西蜀使者,竟敢如此狂妄,直言蜀汉为\"上国\",而称东吴为\"小邦\"!
孙权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大怒道:\"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他指着那口沸腾的油鼎,冷笑道:\"可速入油鼎!\"
这是赤裸裸的死亡威胁!然而,邓芝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惧色,反而大笑起来,笑声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讥讽与不屑。
\"人皆言东吴多贤,谁知今日一见,竟是如此胆小如鼠,谁想惧一儒生!\"邓芝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刀,直刺孙权心窝。
孙权被这一笑激得怒火中烧,转怒道:\"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邓芝目光如电,直视孙权,反唇相讥:\"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大王若真有胆识,何不放下成见,听我一言?若我言之有理,大王采纳;若无理,再将我投入油鼎,又有何妨?\"
孙权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冷冷地说:\"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邓芝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答:\"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非为大汉谋利,实为吴国前程计。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愧,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失大国风范。他略一思索,即叱退武士,挥手示意那些持刀侍卫退下,又命人将那口沸腾的油鼎撤去。
随后,他命邓芝上殿,态度明显缓和,赐坐而问道:\"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
邓芝见孙权态度转变,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不急不缓地踱步上殿,在孙权示意的座位上坐下,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位东吴之主。
邓芝道:\"大王欲与汉和,还是欲与魏和?\"
孙权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孤正欲与汉主讲和;但恐汉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邓芝听出了孙权话中的试探,心中了然。他知道,现在是展示自己辩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