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夜袭学堂(1 / 2)

李家旭在京都的时候就上过学院,底子本就扎实。

即便到了魏良才的学堂接触新内容,倒也不算吃力。

白日里,他跟着魏良才在学堂的大班里听课。

虽偶有陌生知识点让他蹙起眉头,但总能在课上及时跟上节奏。

到了傍晚,学堂里的其他孩子都散了。

君元辰和陶云淑便帮李家旭补上先前没学过的内容。

这两人本就住在学堂,倒也方便。

昏黄的烛火从书屋的窗户里透出来,映着三个身影,落在摊开的书页上。

君元辰坐在桌案一侧,手里捏着戒尺,时不时指着书页上的字,耐心讲解。

陶云淑则在一旁磨墨,待李家旭遇着不懂的地方,便轻声提点一两句,声音温软却清晰。

李家旭听得认真,偶尔抬手在纸上写写画画。

不懂的地方便主动发问,三人凑在一处研学,倒也不觉枯燥。

魏良才的学堂本就名气不小。

他既是曾经的状元,学问声望摆在那儿,

又肯用心教,前来求学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即便他一心优先收纳湖川乡的孩子,

可架不住求学者实在多,学堂里还是收了几十个学员。

从垂髫小儿到半大少年,满满当当挤了一屋子。

好在君元辰和陶云淑跟他也学了很长时间了,

而且二人的年龄已经不算太小了。

君元辰已满十三岁,陶云淑比他还要大上一两岁。

二人学问也十分扎实,平日里总能帮魏良才分担不少琐事。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像君元辰这般年纪,

再过一两年,便已是能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岁数了。

后来魏良才索性将学堂分了班,大班由他亲自授课,教些稍深的内容。

小班则交给君元辰和陶云淑,专管识字启蒙。

两人教得认真,小班的孩子们也打心底里喜欢他们,彼此相处得十分融洽。

下课的时候,总有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凑到陶云淑身边,捧着书本问东问西。

也有调皮的小男孩围着君元辰,缠着他讲些书本外的趣事。

时日一长,“小先生”的称呼便在孩子们口中传开了,孩子们喊得既亲切又敬重。

李家旭家的院子离学堂本就几步路,即便每日学到夜深,他独自回去也不碍事。

每次他起身告辞,君元辰总会送他到门口,笑着叮嘱“明日早些来”。

陶云淑则忙着收拾桌案上的书卷,将笔墨归置整齐,等着第二日再开课。

这般学堂岁月,倒也过得安稳妥帖。

可总有些人不想让他们就这么安稳的把日子过下去。

这一日,一辆装饰华贵的马车正疾驰在奔赴湖县的路上。

车厢内坐着两人:

一位年约二十余岁,身着紫色云锦长袍,发髻以金冠精致束起。

正是谢国公的孙子小世子——谢球英,他面上带些骄矜,更添几分着急之色。

身旁另一位年已三旬有余,身着深蓝色劲装,

发髻简单束于顶,手持一柄阔刀,面容刚毅,

眼神锐利如鹰,正是皇氏麾下的宗师——袁从戈。

他端坐于侧,周身气场沉稳,不见半分笑意,

只静静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景物,似在思索着什么。

马车一路疾驰,抵达湖县后,径直驶入一家紧闭的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