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花开香先知(1 / 2)

连日阴雨,京城上空像是蒙了一层化不开的浓雾,压得人喘不过气。

这份压抑,不仅来自天色,更来自香政司内越来越凝重的气氛。

变故,是从百草苑角落里一株不起眼的“静心兰”开始的。

这株兰花是沈流苏亲手所植,用于平复心绪,其香清幽,能安抚最焦躁的灵魂。

可就在今晨,这株本该翠绿欲滴的兰花,竟毫无征兆地枯萎了。

更诡异的是,它的叶片并非寻常的干枯泛黄,而是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螺旋状,紧紧地向内卷曲,仿佛在承受着某种无声的极致痛苦。

阿念第一个发现,慌忙来报。

沈流苏赶到时,只是静静地蹲下身,目光在那扭曲的叶片上停留了片刻。

她没有去碰触花叶,而是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开根部的湿土。

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土腥,可她的鼻翼却捕捉到了一丝几乎不存在的、被泥土掩盖的异样。

她面色不变,从袖中取出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小心翼翼地挑取了些许根部的泥土,将其置于一片特制的琉璃薄片上。

回到密室,她点燃一盏小小的琉璃灯,将薄片置于火焰上方缓缓烘烤。

随着水分蒸发,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原本深褐色的泥土,竟渐渐转为一种不祥的青灰色。

与此同时,一缕极淡、却尖锐无比的苦杏仁味,丝丝缕缕地飘散开来。

沈流苏心头猛地一凛。

是“控神散”!

这是沈家秘典中记载的一种禁药,无色无味,可溶于水,长期少量服用,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情绪失控、判断力下降,极易被外界言语所暗示操控,甚至将旁人的意志当作自己的念头。

此药的分解残留物,遇火烘烤,便会呈现青灰色,并散发独特的苦杏仁味。

有人在悄悄污染水源!而且目标直指她每日亲近的百草苑。

这株静心兰对毒素极为敏感,它不是枯萎,而是在用生命的最后力气,向她发出警报!

“阿念。”她声音平静,眼底却已是寒冰一片。

“属下在!”

“立刻传令下去,以‘更换灌溉渠道,清理淤泥’为由,分派人手,暗中采集京城九条主水脉的样本,从上游到下游,每一段都要。记住,动静要小,理由要足,不要惊动任何人。”

“是!”阿念领命,转身便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他早已习惯了沈流苏这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必有深意的指令。

密室之内,再次恢复了死寂。

沈流苏没有等待,而是搬出了九盏材质各不相同的香炉——金、银、铜、铁、瓷、玉、石、陶、木。

这是她独创的“九宫验水阵”,不同材质的炉壁对水汽中的不同成分有着细微的亲和与排斥反应,足以分辨出最微小的杂质。

当九份水样被一一送入密室,她将它们分别注入九盏香炉,以文火慢蒸。

她不看水,不闻香,只看那跳动的火焰和升腾的烟迹。

金炉火苗泛绿,烟迹笔直;玉炉火光摇曳,烟气涣散……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在她脑中构建出一幅庞大的水系毒素分布图。

一个时辰后,她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了那只最古朴的陶炉上。

炉火的焰心,呈现出一点针尖大小的墨蓝色,蒸腾出的水汽在空中凝成一道若有若无的细线,直指东南方。

那是来自太医院后巷,一口早已废弃的古井的水样!

而那口井……沈流苏的指尖倏然冰冷。

她清楚地记得家族卷宗中的记载,十年前,沈家被抄家的那一日,最后一批送入宫中、据称是“毒害皇嗣”的珍稀药材,就是通过那口井旁的角门运送进太医院的!

尘封十年的旧地,竟成了今日阴谋的源头。

这不是巧合。

夜色如墨,沈流苏换上一身最不起眼的采药婢女的粗布衣衫,脸上用特制的药液涂抹得蜡黄,身形也佝偻了几分,悄无声息地潜入了灯火零落的太医院。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径直摸向了最偏僻的药材典籍库。

这里堆满了陈年旧档,灰尘厚得能写字。

她此行的目的,不是找药,而是找一张图。

凭借着对建筑布局的记忆,她在一个落满蛛网的书架最底层,抽出一本厚重的《陈年废方录》。

书页早已脆黄,散发着霉味。

她飞快地翻动着,终于,指尖触到了一丝异样的夹层。

她小心地将其抽出,那是一张泛黄的桑皮纸,上面用朱砂绘制着一幅“九宫熏阵图”,详细标注了京城各区域对应的香型、作用时间,以及……效果。

图纸的末尾,一行小字如毒蛇般刺入她的眼中:“宁神香囊改良版——可致昏聩,逆转神思。”

沈流苏的唇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

好一个“改良版”!

她前些时日为安抚民心,向全城发放的宁神香囊,竟被敌人利用,做了反向改造!

他们将“控神散”的引子,混入香料之中,借由她的手,送到了全城百姓的身边。

再通过污染水源,释放主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独立的判断力,变得易怒、偏执、容易被煽动。

这是釜底抽薪之计!

他们要的不是一场短暂的混乱,而是要将整个京城,变成一座由他们操控思想的巨大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