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他走近时,眼角的余光却瞥见庞统宽大的袖袍中,滑落出一角素白的绢布。
那上面用淡墨描摹的,正是刘忙梦中所见、象征着天命所归的“断鼎铭文”。
诸葛亮心中一凛,瞬间明白了什么。
他不动声色地上前,与庞统并肩而立,感受着百姓的狂热。
他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道:“大哥以梦承天命,士元以笔断贪腐。此非权谋之术,乃是为我等开创的道统,立下了第一块基石。”
庞统闻言,身形微震,看向诸葛亮的诸葛亮却对他微微一笑,趁着人群拥挤,悄然将那块摹本绢布从庞统袖中抽出,藏入自己怀中。
回到驿馆后,他将绢布投入炉火,看着那神秘的铭文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此等真言,关乎主公性命与道统根基,不可落于史官之手,更不能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他对着跳动的火焰,轻声自语。
当夜,刘忙没有处理任何公务,他独自一人坐在宫中那间密室里,将耳朵贴在巨大的青铜管道上,倾听着来自地脉深处的回响。
那是民心汇聚的声音,是希望重新开始生长的声音。
忽然,一阵悠扬而陌生的歌声,顺着铜管从极西的方向隐隐传来。
那调子是凉州的牧歌,歌词却已焕然一新,正是南郑城中新编的《策问谣》,只是其中几句被改得更加直白:“……开仓不待朱笔令,王在民心龙在田……”
歌声之外,更有沉闷如雷的鼓声应和,那是祁连山下的牧人,在用他们的方式,响应着千里之外的变革。
鼓声与歌声交织,仿佛能穿越山川,声传百里。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兴奋的震颤:
【检测到大规模“民愿共振”现象,触发“策令加急”特殊效果——所有已颁布关联政策,推行速度提升百分之五十。】
刘忙哭笑不得地抚着额头:“你们再这么唱下去,我这点微末的功绩,怕是连装病示弱都来不及了。”
话音未落,一名禁卫神色紧张地闯入密室,呈上一封来自荆州的加急密报。
密报称,蔡氏在荆州的旧部余孽,正暗中串联,欲借汉中王颁布的“减赋令”大做文章。
他们一边散布谣言,称此令实为庞统为收买人心而私自制定的毒计,与汉中王无关;一边煽动那些因战乱无家可归的流民,准备冲击郡府,制造大规模的暴乱,以此嫁祸于新政。
刘忙看完密报,脸上非但没有怒意,反而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他提起笔,在一张白绢上写下八个大字:
“策出万民,何须认主?”
他将白绢递给禁卫:“传令下去,将这八个字刻成石碑,立于南郑通衢大道。让所有人都看见。”
石碑立起的那一日,南郑城的百姓们在碑前驻足。
当有人念出碑上的文字时,人群再次鼎沸。
他们瞬间明白了荆州谣言的险恶用心,也明白了他们这位新主的态度。
一个时辰内,数千名百姓自发结成护策队,手持棍棒,日夜守护在城中各处悬挂新政告示的墙壁前,高声呼喊:“这策是我们写的!谁敢动它,我们跟谁拼命!”
庞统站在远处的高楼上,望着那片汹涌的人潮,望着那些自发守护着“自己”的政策的普通人,眼中第一次泛起了湿润的雾气。
他喃喃低语,仿佛在回答困扰了自己半生的问题:
“原来……光,不是我给的。是他们自己,一点一点,点起来的。”
夜色深沉,喧嚣了一整日的南郑城终于渐渐归于平静。
王宫书房内,烛火通明。
刘忙看着并肩而立的庞统与法正,两人眼中都还带着白日里民心沸腾所带来的激动与震撼。
他将那封来自荆州的密报随手丢进火盆,看着它化为一缕青烟,却绝口不提叛乱之事,反而将一卷刚刚绘制完成的舆图在案上铺开,指着图上广袤的疆域,问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