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 > 第180章 拆了城墙,立了天命

第180章 拆了城墙,立了天命(1 / 2)

那凿击声的洪流自长安西门下最黑暗的一角决堤,瞬间席卷了整座死寂的雄城。

这不是兵戈,胜似兵戈。

镐头砸进坚硬的夯土,锄尖撬开牢固的砖缝,甚至有妇人抡起家中最沉的铁锅,用一种近乎疯癫的决绝,一遍遍砸向那冰冷的墙体。

每一击,都像是在叩问苍天,又像是在宣泄着被囚禁五个月来的绝望。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赤着干瘦的上身,青筋如虬龙般盘绕在臂膀上。

他将一柄磨秃了的锄头狠狠楔入墙缝,用尽全身力气一撬,一大块墙皮应声剥落。

他粗重地喘息着,浑浊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亮,对着周围麻木而骚动的人群嘶吼道:“墙里没粮了!墙外有田!是饿死在城里,还是出去活命,自己选!”

这声呐喊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最后一丝犹豫。

“我儿还不到五岁,发着高烧,是归命营的军爷给的药,给的米汤!我儿现在就在墙外头!”一个披头散发的妇人跪倒在地,用额头猛力撞击着城砖,哭声凄厉,“司马家的兵不管我们,蜀人却救了我的娃!我要出去!让我出去找我的娃!”

她的哭喊刺痛了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心。

更多的人加入了拆墙的行列,那是一种被求生本能驱动的疯狂。

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手里竟捧着一尊巴掌大的青铜小鼎,那是他家祖传的物件。

他学着大人的样子,用鼎足在坚硬的城砖上奋力刻画,一边刻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王师来了,我们有家了!王师来了,我们有家了!”

鼎,国之重器。此刻,却被一个孩子用来瓦解一座帝国的城墙。

这股由饥饿、绝望和希望交织而成的力量是无敌的。

砖石如冬日的积雪在暖阳下崩解,夯土似被洪水冲刷的堤岸般塌陷。

晨光熹微,到日暮西沉,那道横亘十里、象征着魏室威严与禁锢的长安西城墙,在无数双布满血痕的手中,在锄头、镐头、柴刀乃至锅碗瓢盆的敲击下,化作了一片狼藉的废墟。

残破的角楼上,司马懿一袭素衣,静静地伫立。

狂风卷起他花白的鬓发,吹得衣袂猎猎作响。

他亲眼目睹了这堪称神迹的一幕,从最初的凿击,到最后的崩塌。

数万百姓扶老携幼,如同逃离地狱的魂灵,涌出那道缺口。

他们没有逃散,而是在废墟前不远处,自发地用手捧起混着血与泪的黄土,堆起一座简陋的祭坛,而后,朝着远处蜀军“归命营”的方向,黑压压地跪了下去。

那山呼海啸般的“恭迎王师”,比任何攻城利器都更具威力,一字一句,都像重锤砸在他的心口。

身后的亲兵面如死灰,数次想要开口请示,却都被他抬手制止了。

他没有阻止,也没有言语。

万民倒戈,非战之罪。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最后一抹残阳隐入地平线。

他转过身,声音平静得可怕:“备马。”

回到临时府邸,他命人将自己珍藏的所有兵书,那些凝聚了毕生心血的《孙子略解》、《兵法阵图》,尽数投入火盆。

熊熊烈火映照着他沟壑纵横的脸,他眼中没有不甘,只有一种大彻大悟后的疲惫与苦涩。

当所有竹简都化为灰烬时,他却从怀中取出了最后一卷,缓缓展开。

那是《孟子》。

他用手指轻轻抚过其中一行字,低声念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声长叹,仿佛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苦笑着,对自己,也对这片他再也无法掌控的土地说道:“我司马懿算尽机关,谋尽人心,却忘了……人,终究是要吃饭的。”

另一边,归命营前,刘忙早已率领一众文武官员肃立等候。

他没有乘坐车驾,更没有前呼后拥,只是带着百官,步行走出营门,迎向那股奔涌而来的人潮。

那捧着小鼎的孩童跑在最前面,他小小的身躯在人群中穿梭,脸上沾满了灰土和泪水,像一只迷途归巢的雏鸟,一头扑进了刘忙的怀里。

“王!”孩子的哭声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我们把城里的旧账都烧了!您要记得我们,要记得我们啊!”

“烧旧账”,这三个字让刘忙身后的诸葛亮等人浑身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