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邓羲快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卷崭新的图册,献给刘忙:“主公,这是羲根据古法改良的‘五等验田法’。可将田地按肥沃、水源、地势等分为五等,再结合户籍人口,精准划分。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赎罪田’的恩惠落到实处,也能避免此法日后被有心人利用,反而成为盘剥百姓的新税源。”
一旁的刘先接过图册,只看了一眼便抚掌赞叹,他拿起笔,在图册的卷首写下批注:“田有五等,然心只有一等——安民即为大道。”
刘忙颔首,声音平稳而有力:“就依此法,推行全荆州。另外,传我命令,特许蔡氏孤女为‘赎罪田’监督官,巡查各地执行情况,凡有不公,可持节直奏。”
傍晚时分,小算捧着新颁的册子,兴冲冲地跑到田里寻找蔡氏遗孤。
他找到她时,她正坐在田埂边,用一根树枝,在湿润的泥地上教一群衣衫褴褛的孩童认字。
“‘赎’字,你们看,”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左边是个‘贝’,代表钱财货物;右边是个‘卖’字。合起来,就像是用钱财去卖掉什么。但我们要记住,我们卖的是罪,是过错,而不是自己的心。心,是不能卖的。”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用稚嫩的声音跟着念:“卖的是罪,不是心……”
夜深了,刘忙没有返回城内的府邸,而是选择在田埂边的一处临时营帐中歇下。
他盘膝坐在轮椅上,双目紧闭,心口处的金色暖流被他缓缓引动。
这一次,他尝试着将这股力量与脚下的大地相连。
他将蔡氏孤女白日里那番赎罪之言,将老农悔恨的泪水,将邓羲的善政,将万民的感恩,全部融合成一股纯粹的意念,沿着无形的地脉,向整个江陵地区扩散开去。
刹那间,江陵方圆百里之内,无数在睡梦中的百姓,脑海中不约而同地响起了一段简单而质朴的歌谣:“父错子偿担上田,楚王退还三倍钱。不杀不逃不遮眼,只求家国一日安。”
这股由民心汇聚而成的金色洪流,仿佛一张巨大的网络,将原本因猜忌和仇恨而割裂的南北人心,悄然贯通、连接。
系统的声音在他意识深处低沉地鸣响:
【“赎罪田制”概念已深入人心,系统稳定性达到91%,荆州本土势力认同初步建立。】
当夜,刘忙做了一个久违的梦。
梦中,他再次看到了蔡瑁临终前的景象。
那位荆州豪族的首领,在熊熊烈火中烧毁投降曹操的密诏时,口中喃喃自语:“我此生,已负了刘景升……但无论如何,不能再负了这荆州八郡的百姓……”
刘忙猛然惊醒,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他怔怔地出神,发现自己竟已记不清昨晚母亲派人送来的粥里,那颗红枣的香甜味道,但蔡氏孤女那句“卖的是罪,不是心”,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他转动轮椅,望向窗外。
晨光熹微中,他看到上百名农夫正自发地聚集在蔡氏孤女守夜的那个破败粮仓旁,用稻草和木料,为她搭建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草棚。
他们的动作笨拙,却充满了虔诚。
系统那冰冷的电子音,此刻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激昂,在他脑中轰鸣:
【“民心归流”发生质变,已进阶为“万众归心”。解锁新能力:可定向引导“赎罪之力”,对特定区域的民心裂痕进行精准修复。】
也就在同一时刻,高耸的江陵城头,一名守城多年的老卒,默默地爬上旗杆,取下了那面悬挂已久,写着“诛灭北贼”的残破旧旗。
他换上了一面崭新的布幡,上面没有豪言壮语,只用最朴实的墨迹,写着四个大字——同耕一田。
秋收的季节来得很快,在所有人的期盼中,“赎罪田”迎来了它第一个丰收季。
金色的麦浪滚滚,百姓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
粮食被一车车地运入江陵最大的官仓,那座粮仓是前朝遗物,地基打得极深,据说固若金汤。
一位看守粮仓数十年的老吏捻着胡须,满脸笑意地对前来巡查的邓羲说道:“大人您看,这老仓,怕是自黄祖将军镇守江夏以来,就没这么满过。它的基石都是百年前的老料,扎得深,严丝合缝,任谁也别想从外面钻进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