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血祭与手术刀(1 / 2)

“星火”在怒江峡谷的扎根,并非一帆风顺。现代医学的理性之光,试图穿透的是千年以来由闭塞、贫困和自然崇拜共同织就的、厚重的迷雾。

问题首先爆发在一个名为“云上寨”的村子里。筛查队发现了一个患有严重法洛四联症的男孩,名叫木梭。孩子紫绀明显,杵状指严重,情况危急。然而,当林默和阿邓医生带着治疗方案上门,准备商议转运事宜时,却遭到了孩子祖父,也是寨子里最有威望的“尼扒”(傈僳族祭师)的坚决反对。

老“尼扒”头发花白,身形干瘦,眼神却锐利如鹰。他挡在木梭家低矮的木楞房门口,手里握着一串不知名的兽骨项链,用傈僳语激动地说着什么,语气激烈而排斥。

向导紧张地翻译:“他说,木梭不是生病,是被‘尼’(傈僳语,鬼、邪灵)附身了,是山神对他的考验。只有用最纯净的公羊血和特定的仪式,才能驱走‘尼’,让孩子的魂回来。你们汉人的药和刀子,会惊扰山神,让整个寨子遭殃!”

林默试图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老人家,孩子是心脏没长好,血液不通,所以才会嘴唇发紫,没力气。我们的手术,就像工匠修理坏掉的水车,把堵住的地方打通,他就能好了。”

但老“尼扒”根本听不进去,他挥舞着兽骨项链,几乎是在咆哮:“水车坏了可以修,魂丢了只能请!你们走!这里不欢迎你们!”

同行的村干部也面露难色,低声对林默说:“林教授,老‘尼扒’在寨子里说话比我还管用。他不点头,这家人绝对不敢让孩子跟你们走。”

第一次沟通,不欢而散。

随后几天,无论林默和阿邓如何尝试,甚至请来了更高级别的乡干部,老“尼扒”的态度都异常强硬。而木梭的状况,在等待中肉眼可见地恶化,发作性缺氧的频率越来越高。

“难道我们就这么看着?”阿邓医生又急又气,“明明有办法救,却被这种……这种迷信耽误了!”

陆青屿也忧心忡忡:“林老师,强行介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甚至影响我们在其他寨子的工作。”

林默沉默着。他理解这种基于古老生存经验的信仰,在隔绝的环境中曾是他们解释未知、寻求心理慰藉的唯一方式。粗暴的否定和对抗,只会适得其反。

他回想起老“尼扒”提到“公羊血”时,眼神里那份不容置疑的虔诚。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渐渐成形。

“阿邓,你去打听一下,老‘尼扒’说的那种‘血祭’仪式,具体是怎么做的。”林默吩咐道,“青屿,你查一下国内外有没有关于‘安慰剂效应’与重大治疗决策相关的文献,特别是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例。”

几天后,林默带着阿邓,再次来到了云上寨。这一次,他没有带任何医疗设备,只带了一份诚意。

他请向导一字不落地翻译:“尊敬的‘尼扒’,我们尊重您的信仰,也相信山神的力量。我们不是来否定您,而是想来寻求一种……合作。”

老“尼扒”冷冷地看着他,不为所动。

林默继续道:“您用公羊血,是为了驱走‘尼’,找回孩子的魂。我们用手术刀,是为了打通他身体里堵塞的血管,让他的血流顺畅。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让木梭好起来。”

他停顿了一下,观察着老“尼扒”的神色,缓缓抛出准备好的方案:“您看这样是否可以?在我们将木梭带去医院之前,由您为他举行最隆重的祈福仪式,用最纯净的公羊血,请求山神允许我们使用‘另一种工具’来帮助他。如果山神同意了,就请让木梭在路上平安,让我们的‘修理’能够成功。如果成功了,那就证明山神认可了我们的方式,木梭的魂也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