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健康版以头版头条的显着位置,刊登了题为《泥土与仁心:顶尖专家深入矿区,寻找尘肺病防治新答案》的深度报道。报道配发了多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林默在简陋工棚里为矿工听诊的特写、矿工们自发聚集送上带着泥土的农产品的感人场景、以及林默手持那篮土豆时脸上的动容。
报道详细记述了林默团队在龙泉的技术突破,重点描绘了此次深入矿区的初衷——为了更早地阻断疾病,而并非仅仅在终末期进行高难度的拯救。记者引用了林默那句“医生的战场,不应该只在手术台”,并将“星火计划”普惠基层、攻坚早期防治的愿景进行了升华。
这篇报道,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被王副院长方面刻意引导的、略显浑浊的舆论场。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尤其是那些充满烟火气和泥土气息的照片,与“天价耗材”、“脱离实际”的空洞指责形成了过于鲜明的对比。网络上,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看得我眼泪都下来了,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医生!”
“带着泥土的土豆,比任何锦旗都珍贵!”
“黑子们看看,人家专家是真正去解决问题的,不是在办公室里空谈!”
“支持林默医生,支持星火计划!希望技术能早日普及,救救更多像我爸这样的老矿工。”
这些来自普通民众的声浪,虽然无法直接决定高层的决策,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民意压力,让那些试图在“成本”和“民族品牌”上做文章的人,不得不有所顾忌。
滨海附一院,苏衡的办公室。
苏衡将那份报纸轻轻放在办公桌上,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看向坐在对面的王副院长,语气平和:“老王,你看看这篇报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林默团队在龙泉,不仅仅是做成了几台高难度手术,更是赢得了民心,体现了我们公立医院专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这对我们医院的形象,是极大的提升。”
王副院长脸色有些阴沉,他快速扫了一眼报纸上的照片和标题,心里暗骂手下人办事不力,不仅没压住对方的正面宣传,反而让对方抓住了这么好的一个宣传契机。他干笑两声:“是,林默主任的敬业精神,确实值得肯定。不过,苏书记,我们也得看到,正面宣传不能掩盖实际存在的困难。耗材成本、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客观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当然要解决。”苏衡语气不变,但眼神锐利了几分,“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方向正确,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相信,有了群众的支持,有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王副院长听出了苏衡话里的敲打和警告,知道在舆论风向改变的当下,自己不能再明目张胆地施压,只能暂时隐忍。“苏书记说的是。那我先回去工作了。”
看着王副院长离开的背影,苏衡拿起电话,拨给了苏晚晴。
“报道我看到了,效果很好。”苏衡语气带着赞许,“你们做得对,用行动说话,比任何辩解都有力。”
“爸,这只是第一步。”苏晚晴在电话那头冷静分析,“王副院长他们不会轻易罢休。舆论压力只能让他们暂时收敛,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青屿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