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过身,看向团队成员,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探究光芒:“他们的呼吸衰竭,根源在于肺结构彻底破坏,失去了有效的气体交换单元。仅仅切除大疱,如同在破败的房屋上拆掉几面危墙,无法重建家园。我们需要的,不是‘减容’,而是……‘重建’。”
“重建?”众人都是一怔。
“对,重建。”林默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快速地画出了一个示意图,“基于残余健康肺单位的分布,重新构建一个能够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新的肺结构单元。不是简单地切除,而是精准评估、选择性切除、功能性重塑。”
他笔尖飞舞,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手术构想:
1. 精准靶向定位:利用三维重建和术中探查,精确识别那些尚有潜在功能的、被压迫的微小健康肺组织“孤岛”。
2. 选择性大疱去顶减压:不是完全切除大疱,而是精确切开,释放压力,但保留部分大疱壁作为“支架”或“覆盖材料”。
3. 健康肺单位簇的解放与整合:将识别出的健康肺组织“孤岛”从大疱的压迫中彻底解放出来。
4. 功能性肺单元重塑:利用保留的大疱壁、生物材料或自身组织瓣,将这些解放出来的健康肺单位簇,巧妙地“包裹”、“拼接”或“引导”,塑造成一个或多个新的、具备一定通气功能的“迷你肺”或功能单元。
5. 确保密封性:使用可靠的内镜切割缝合器及加固材料,确保新建结构的严密性,杜绝漏气。
白板上,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全新术式流程图逐渐清晰。它超越了现有教科书的范畴,融合了解剖学、材料学和极致的外科缝合技术,更像是在废墟上进行一次精密的器官重塑。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震慑住了。这不再是改良,而是创造。
胡一山主任张大了嘴,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林……林主任,这……这可能吗?这需要对肺内部结构有近乎透视般的理解,还有……还有我们从未尝试过的缝合与重建技巧……”
“理论可行。”林默放下笔,语气依旧平静,仿佛刚才只是陈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难点在于术中实时决策模型的建立,以及对重建后肺单元功能的即时评估。这需要团队的高度协同和……合适的器械支持。”
他的目光扫过角落里那台康拓的胸腔镜,意思不言而喻。
苏晚晴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撼。她知道,林默一旦做出决定,便会付诸行动。“器械和耗材,我们自带的部分应该够支撑一台探索性手术。但病人选择……”
“就老周。”林默毫不犹豫,“他的情况最典型,也最危急。没有时间等待。”
风险极高,但希望,也蕴藏在这极高的风险之中。星火巡回的第二站,因这群沉默的呼吸者,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风暴。林默将要挑战的,不仅是病人的极限,也是现代胸外科技术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