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中心一号手术室,无影灯发出冰冷而集中的光芒,将手术台照得纤毫毕现。病例A,那位高龄二次心脏手术的患者,已安然麻醉,静静地躺在那里。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液的气味,以及一种无形的、绷紧的张力。
观摩室内,星火计划的学员们早早到位,挤满了并不宽敞的空间。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下方手术台,尤其是主刀位上的那个身影——林默。经过昨天那场震撼人心的查房,所有人都迫不及待想亲眼见证,那些精妙的策略如何在刀尖上化为现实。
林默已穿戴整齐,手术帽和口罩遮住了他大半面容,只露出一双沉静如水的眼睛。苏晚晴作为行政协调和后备,守在控制台前,密切关注着各方动态。张浩担任一助,神情严肃。器械护士是杂交中心的资深骨干,动作麻利而精准。麻醉医生团队也已就位,严阵以待。
埃里克·施密特获得了特批,穿着洗手衣,站在不干扰手术的位置,进行近距离观摩。他的眼神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各位,我们开始。”林默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出,平稳得不带一丝波澜,却瞬间让整个手术室的气氛凝固到顶点。
他没有急于动刀,而是再次确认了影像资料,并与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师(Eo团队已待命)进行了最后一次沟通。
“记住我们的策略,”林默的目光扫过自己的团队成员,也仿佛透过玻璃,看向观摩室的学员,“安全第一,步步为营。”
第一步,并非直接开胸。正如查房时所定,首先进行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后备。这是一个关键的安全措施,一旦开胸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可以立刻转流,为抢救赢得时间。
张浩负责操作,动作熟练。当股动、静脉插管成功连接至体外循环机,看到暗红色的血液顺利流出并回流时,手术间里不少人,包括观摩室的学员,都暗自松了口气。安全绳,系上了。
“现在,开始进胸。”林默的声音依旧平静。
他没有选择原切口直接劈开胸骨。而是用电刀,沿着原切口上段,做了一个小小的、试探性的切开。然后,他用手指,配合着精细的镊子和电刀,开始进行林默在查房时描述的——“啃”出安全隧道。
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技巧的过程。没有大开大合,只有毫米级的推进。林默的手指仿佛拥有独立的生命,在胸骨后缘那片未知的、充满粘连的区域内,小心翼翼地探索、分离。
观摩室里鸦雀无声,只有仪器规律的滴答声和林默偶尔简洁的指令。学员们屏息凝神,看着屏幕上传来的腔镜画面(为了更好的视野,辅助了小型腔镜)。画面中,组织粘连得如同乱麻,看不清正常的解剖层次。
“钝性分离这里……注意,有条索状物,可能是血管残端,电凝处理……”
“这里粘连致密,锐性分离,注意深度……”
林默一边操作,一边进行着解说。这不是表演,而是最真实的教学。他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对组织性质的判断,以及每一个微小决策的依据,清晰地传达出来。
“看,这里就是第一次手术主动脉插管的位置附近。”林默用分离钳轻轻点拨着一处钙化、纤维化的组织,“质地很硬,与胸骨后方粘连紧密。如果贸然劈开胸骨,后果不堪设想。”
画面证实了赵德明昨天的猜测和林默的判断!学员们心中凛然,对术前精准评估的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