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核爆般的反响(2 / 2)

“钱不是问题,只要有一线希望……”

患者和家属们殷切、绝望、又带着一丝被论文点燃的希望的眼神,汇聚成一股沉重无比的压力,笼罩在整个科室上空。

苏晚晴的行政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协调压力,床位、医护力量、手术室排期……所有资源都绷到了极限。她不得不一次次向院办请求支援,并强硬地顶回其他科室关于“占用资源过多”的抱怨。

王副院长这次抓住了新的“把柄”。

他在一次协调会上,皱着眉,忧心忡忡地说:“林医生的学术成就,我们当然肯定。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是否有些失控了?过多的疑难重症集中在我们一家医院,不仅我们的医护人员不堪重负,医疗风险也急剧升高!而且,这客观上是否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其他兄弟医院会不会有意见?我们是不是应该适当控制一下转诊数量,或者提高接收标准?”

他的话,看似站在医院整体利益角度,实则是在给林默和技术的发展套上枷锁。

而处于所有风暴眼的林默,依然是那副平静得近乎冷酷的模样。

他谢绝了几乎所有新增的国际媒体采访和商业活动邀请。对于几家顶级机构的竞争,他通过苏晚晴统一回复:感谢厚爱,目前正专注于与苏黎世大学医院推进既定合作计划,暂不考虑其他。

他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对如潮水般涌来的病人上。查房、看片、制定手术方案……他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苍生医典】的辅助让他能快速抓住每个病例的核心矛盾。但即便如此,等待的患者名单依然在不断变长。

他利用这波声望带来的关注和压力,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再次向院长和卫生主管部门提交了那份《关于共建“中瑞终末期心肺疾病杂交治疗中心”的可行性报告与规划方案》,并在后面附加了最新的、触目惊心的患者积压数据,以及另外两家国际顶级机构极具诱惑力的竞争性合作邀请。

他在报告的最后,只写了一句话:

“建立中心,扩大容量,标准化技术,培养人才,已是迫在眉睫。否则,纸上的成果,无法转化为拯救生命的力量。”

学术的惊雷已然炸响,带来了无上荣光,也引来了群狼环伺和内部更复杂的博弈。全国病友的期望如山压下,而旧的体制和既得利益者仍在试图设障。

林默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院内熙攘的人群。他知道,自己必须借着这股由学术、国际竞争和患者生命渴望共同汇聚成的巨大势能,强行推开那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没有退路,唯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