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春,新帝登基后的首次恩科会试,日益临近。
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各地的举人、秀才们,怀揣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如同百川归海般,向着帝都洛阳涌来。一时间,洛阳城内外,官道之上,车马络绎不绝;客栈之中,人满为患;茶楼酒肆,高谈阔论之声不绝于耳。
这一日,身负会试总责的镇南将军、关内侯、知经筵事、本次恩科主考官陈彦,轻车简从,亲自巡视洛阳城内主要街道和学子聚集区域,以掌握第一手情况。
他所见景象,令他眉头紧锁。街道上人流摩肩接踵,车马时常堵塞,争执口角时有发生。各处客栈门口,挤满了前来投宿或打探消息的学子及随从,嘈杂不堪。更有一些地痞混混趁机浑水摸鱼,在人群中挤撞,行窃之事偶有传闻。商贩们虽生意兴隆,但也因争夺摊位、价格不一而纠纷不断。整个洛阳城,虽洋溢着一种节庆般的兴奋,却也潜藏着治安混乱的隐患。数千名血气方刚的学子聚集,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或骚乱,后果不堪设想。
陈彦深知,科举乃朝廷抡才大典,关乎国体颜面,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大的纰漏。眼前的混乱景象,单靠京兆府和五城兵马司的常规力量,恐怕难以完全有效控制。
回到府邸,陈彦立刻研墨铺纸,写下奏章,紧急求见新帝赵宸。
紫宸殿内,陈彦将所见所闻详细禀报,神色凝重:“陛下,恩科在即,四方学子云集,洛阳人口骤增,鱼龙混杂。臣今日巡视街市,见人流拥堵,纠纷频现,治安压力巨大。京兆府与兵马司人手恐有不足。若有不肖之徒趁机滋事,或发生大规模踩踏、殴斗、火灾等意外,不仅严重扰乱科考秩序,更有损朝廷颜面,甚至危及学子安全。臣恳请陛下,准臣调京营新军两千入城,协助京兆府、五城兵马司,加强巡防,维持秩序,弹压不法,专责恩科期间京城治安,确保大典顺利,万无一失!”
新帝赵宸闻言,神色也严肃起来。他深知科举关乎国本,且这是自己登基后的第一次恩科,意义非凡,不容有失。陈彦的担忧不无道理。他略一沉吟,便果断朱批准奏:“准卿所奏!爱卿所虑周详,思虑深远。一应事宜,卿可全权处置,务必确保恩科期间京城安宁,秩序井然!”
有了皇帝的支持,陈彦立刻手持圣旨,前往京营,亲自点选了两千精锐的新军士卒。 这些士兵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在陈彦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迅速开赴城内各关键区域。他们在各主要路口、桥梁、市场、客栈集中区增设固定岗哨和巡逻队,与京兆府、兵马司的差役协同布防。士兵们严格执行命令,疏导交通,调解纠纷,驱散闲杂人员,严厉查处偷盗抢劫、欺行霸市、聚众斗殴等行为。军容肃杀的新军出现在街头,本身就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很快,洛阳城的治安状况为之一肃。虽然依旧热闹喧嚣,但那种无序的混乱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紧张但有序的氛围。学子们得以安心备考,商贩们也能在划定的区域公平交易。陈彦未雨绸缪、雷厉风行的手段,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也让各地学子感受到了新朝办事的严谨与高效。
处理完外部治安,陈彦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考最核心、最机密的事务——出题与拟定标准。
科举取士,试题为根本,评判标准是关键。为确保公正,防止泄题,主考官需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与一批精干可靠的考官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陈彦深思熟虑后,奏请皇帝,点选了一个由十余名官员组成的出题团队。除了他亲自点名的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刘畅和礼部郎中、知制诰柳云卿外,还包括了翰林院、国子监、礼部中数位以学问精深、品行端方着称的官员,如翰林院修撰李国兴、国子监博士张玖、礼部员外郎周迢等。这些人选兼顾了经学、史学、时务等不同领域,且多为清流,关系相对简单,以最大程度确保试题质量和保密性。
奏请很快得到批准。陈彦率领这十余人的出题团队,随即被“请”入了礼部早已准备好的、一处戒备极其森严的院落,与外界彻底隔绝。院内一切用度由专人送入,众人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得与外人交通,真正做到密不透风。
在此后的五天里,众人焚膏继晷,日夜不休。就经义、策论、诗赋等各科考题的范围、难度、侧重以及评判标准,进行了反复的、激烈的讨论。刘畅等人坚持义理根本,其他人强调切中时弊,陈彦作为主考官,则需统筹兼顾,既要保证试题能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见地的人才,又要考虑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同时还要隐含新朝求才若渴、锐意进取的导向。常常为了一道策问题的角度,或是一句经义的诠释,众人争得面红耳赤,但都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最终,凭借陈彦的决断力、团队的集体智慧,一套兼顾经义、实务、难度适中、导向清晰的试题及详细的评判细则,终于在第五日深夜,尘埃落定。试题当即被密封,由陈彦亲自画押,存入特制的铁柜,派重兵把守,静待开考之日。
试题既定,陈彦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巡查贡院,检查考场准备情况。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场所,其环境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发挥。陈彦亲自带队,仔细检查每一间号舍的牢固程度,督令工匠修复任何破损之处。
他最关心的,是三项安全措施:防火、防水、防寒(秋末已有暑意)。
他下令:贡院内所有厨房、茶炉,必须远离号舍,并备足水缸、沙土等防火之物;号舍之间的水沟必须彻底疏通,确保暴雨时排水通畅,绝不积水;同时,在号舍间搭设凉棚,准备充足的绿豆汤、清凉药物,以防考生中暑。
然而,在巡查过程中,陈彦注意到了一个以往常被忽略,却对考生影响极大的细节——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