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帝的脸色也瞬间变得极其严肃,他盯着跪在戏!你可知前线刀剑无眼,流矢难防?你若有何闪失,叫朕如何向你父皇交代?叫这天下臣民如何心安?” 他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深深的担忧。
然而,赵宸毫不退缩,他重重地叩首在地,抬起头时,眼眶微红,声音却异常坚定:“皇祖父!孙臣非是胡闹!孙臣自幼读圣贤书,深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今匈奴肆虐,边民涂炭,镇国公重伤,将士喋血!孙臣身为皇储,若此时只知保全自身,安居幕后,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有何资格将来君临天下?”
他环视了一圈劝阻他的大臣,声音悲愤:“诸位大人皆言储君不可轻动,乃是为国本计。然,国本之固,在于民心,在于将士用命!若因惜一身之安危,而寒了前线将士之心,失了北疆百万黎民之望,这国本,才是真正的动摇!孙臣不敢自比古之贤君,但也愿效仿先祖,亲冒矢石,与将士同袍,共卫山河!此志已决,万死不悔!恳请皇祖父成全!”
一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悲壮与决绝之意。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臣都被太孙这番毫不退缩、甚至以死明志的决心震撼了。他们看得出,这位年轻的储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真正将家国天下放在了自身安危之上。
雍帝看着跪在下方,脊梁挺得笔直,眼神中充满坚定甚至一丝倔强的孙儿,心中百感交集。有担忧,有恼怒,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是欣慰,是震撼,甚至有一丝骄傲。他看到了一个储君应有的担当和勇气,这远比待在深宫学习权术更令人动容。
他沉默了许久,目光在坚决的孙子和一众忧心忡忡的大臣脸上扫过,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他知道,自己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这份勇气,需要被呵护,这份担当,需要被成全。
“罢了……罢了……”雍帝缓缓起身,走到御阶前,亲手扶起赵宸,看着他的眼睛,沉声道,“你的心思,朕明白了。既然你心意已决,朕……准了!”
“皇祖父!”赵宸眼中闪过狂喜与激动。
“陛下!”几位老臣还想再劝。
雍帝抬手制止了他们,目光锐利地扫视全场,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决断:“储君有此胆识担当,乃国之大幸!朕心甚慰!然,军国大事,非比儿戏!”
他目光转向赵宸和陈彦,语气凝重:“赵宸,陈彦!”
“孙臣(臣)在!”两人齐声应道。
“传朕旨意!”雍帝声音洪亮,响彻大殿,
“命皇太孙赵宸为平北行军大总管,总领援军事宜!赐天子剑,准便宜行事!”
“命新军参军陈彦为平北行军参军,赞画军机,辅佐太孙!遇事需直言进谏,不可姑息!”
“即调新军五万,克日拔营,火速北上,驰援云州!”
“户部、兵部全力保障大军开拔所需粮草、军械,不得有误!”
“沿途州县,一体配合,不得拖延!”
“另,调拨大内精锐禁军三千,为太孙亲卫,护卫周全!英国公张辅,朕命你为监军,随军出征,遇有重大军务,需与太孙、陈参军商议而行,确保万全!”
这一连串的旨意,既同意了太孙的请战,又加上了重重保险(天子剑、监军、精锐亲卫),显见雍帝的用心良苦。
“臣等遵旨!”众臣见皇帝决心已下,且安排周详,不再多言,齐声应命。
赵宸与陈彦再次躬身领命,心中充满了沉重的使命感和昂扬的斗志。
雍帝看着阶下这对年轻的组合,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江山社稷,北疆百万军民,朕,就托付给你们了。望你们……好自为之,旗开得胜!”
“必不负陛下(皇祖父)重托!”两人声音坚定。
使命,已然降临。北疆的风雪,即将迎来这支新铸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