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78章 陈策析胡患根本 论道言同化方略

第178章 陈策析胡患根本 论道言同化方略(2 / 2)

“这……”赵宸听到“赈济匈奴”,眉头皱得更紧,下意识地想要反驳。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塞外胡虏,多是防范、征伐,何曾有过主动赈济之举?这听起来有些……有损天朝威严。

陈彦看出了赵宸的疑虑,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殿下,此举看似资敌,实则攻心。您想,当匈奴普通牧民在严寒中濒临饿死,得到来自大雍的粮食得以活命时,他们心中会对大雍产生何种观感?会对那些只会驱使他们南下送死、抢夺物资的首领产生何种想法?”

“再者,”陈彦语气加重,“对于愿意归附的匈奴部落,我朝可划拨草场,准其内附定居,授以田宅(或草场),教其农耕(或改良牧业),并逐步将其编户齐民,与内地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履行义务,同时也享受朝廷律法的保护。其子弟,亦可入官学,习汉字,读汉书,科举入仕之途,亦不对其关闭。久而久之,使其在生活习惯、文化认同上,逐渐与我中原百姓融合。”

“如此,”陈彦总结道,“通过贸易往来、有限援助、内附安置、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手段,让匈奴人切实感受到,成为‘大雍人’,远比做‘匈奴人’更能安居乐业。当大多数匈奴底层民众心向大雍时,那些上层首领即便再有野心,失去了部众的支持,也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号召力将大大削弱,甚至可能被其部民所弃。届时,边患自然消弭。此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是从根子上瓦解其社会基础,使其从‘异族’逐渐化为‘我民’。”

赵宸听着陈彦的阐述,眼中的疑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震惊与深思。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边患问题。历朝历代,对付匈奴,无非是“战”与“和”(通常是暂时的纳贡或和亲),而陈彦提出的,却是一条全新的路径——融合。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经济、文化、乃至身份认同上的彻底同化。

“一视同仁……使其归心……”赵宸喃喃地重复着这几个字,越想越觉得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与魄力。这需要何等的胸襟与长远的眼光!这完全颠覆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观念,指向了一种更为宏大、更具包容性的治国方略。

但他也迅速意识到了其中的关键,抬头看向陈彦,目光锐利:“维岳,此策虽妙,然如你方才所言,一切怀柔同化之策,皆需以强大武力为后盾!若无雷霆手段震慑,使其惧我天威,则仁心善意,反会被其视为软弱可欺,劫掠更甚!唯有先将其打疼、打怕,使其首领臣服,我朝之贸易、援助、教化,方能顺利推行,否则,无异于与虎谋皮,资粮于盗!”

“殿下圣明!”陈彦郑重颔首,对赵宸能迅速抓住关键表示赞赏,“正是此理!武慑与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且顺序至关重要。必先以雷霆之威,击溃其主力,迫其上层臣服,签订城下之盟,接受我朝规制。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怀柔同化之策,方可见效。 若次序颠倒,或偏废其一,则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故而,眼下之急务,仍是应对匈奴可能的大规模南犯。需立即加强北疆防务,整军经武,选派良将,储备粮草军械,务求将来犯之敌聚而歼之,予其重创!唯有在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殿下所构想的‘同化’之长远国策,方有实施的可能与空间。”

书房内再次陷入寂静。赵宸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暮色,心中波澜起伏。陈彦的一番话,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解决千年边患的一线曙光。这条路充满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魄力和持续的努力,但其前景,却远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或被动防御要广阔得多。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向陈彦:“维岳,今日之论,于孤而言,如醍醐灌顶!强军立威,文化同化,双管齐下,方为根治北患之良策!孤定会将此深思,寻机禀明皇祖父。当务之急,确如你所言,是先确保北疆能挫败匈奴此次可能的入寇!孤这就去寻几位信得过的军中老臣,商议加强边防之事。”

陈彦起身躬身道:“殿下英明。臣愿随时为殿下查缺补漏,尽绵薄之力。”

窗外,夜色渐浓,但东宫书房内的灯火,却因这一番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入探讨,而显得格外明亮。一颗关于边疆长治久安的种子,已在年轻的太孙心中悄然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