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结账(1 / 2)

纸坊里的抄纸声连响了两天,直到第三日天上午,最后一张竹纸从烘墙上被轻轻揭下,王师傅才直起酸痛的腰,用袖口抹了把额角的汗。

他捧着那张纸在晨光里端详,莹白的纸面泛着淡淡的光泽,比寻常宣纸更显细腻,指尖拂过,能触到纤维交织的柔和纹路,既有韧劲,又不失顺滑。

“好纸!”王师傅扬声喊道,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纸坊里的工匠们顿时松了口气,纷纷围拢过来,将一张张新纸小心翼翼地码在院里的青石板上。

阳光漫进来,一千多张竹纸在晨光里铺开,像一片莹白的云,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竹浆清香。

陈睿站在石板旁,看着两个后生搬来特制的木夹板。

他们先将纸张一张张码齐,每十张错开一点边角,方便日后清点;码够百张,便用夹板牢牢夹住,再用粗麻绳十字勒紧,压上块青石。

等纸身被压得紧实平整,又取来磨得锋利的裁纸刀,沿着边缘细细裁切,不多时,一刀刀裹着麻布的纸便码在一起。

“一共十一刀,一千一百张,一张不差。”负责清点的后生朗声报数,脸上带着成就感。

蹲在一旁的刘老汉听得手直打颤,他凑过去数了数,一十一二三四……数到最后,指尖在膝头蹭了蹭,还是不敢相信。

按先前商定的分法,村里得五成,陈睿三成,张正堂二成。

陈睿早备好了钱袋,这会儿直接放在石桌上,“哗啦”一声倒出五十个银饼子,个个都是足称足量,闪着银光。

“这是村里的五成,您点点。”陈睿推了推钱袋。

刘老汉的手刚碰到钱袋,就像被烫了似的缩了缩,又猛地攥紧,指节都泛了白。

他活了几十年,种过地、编过筐,从没见过几张纸能换这么多钱,嘴唇哆嗦着转向身后的村民:“都瞧见了?这就是跟着陈郎君干的好处!往后谁也不许偷懒,把纸坊守好了,咱太平村往后顿顿能吃白面!”

村民们轰然应着,有人笑着拍自家娃的后脑勺,说要给娃扯块新布做衣裳;有人盘算着买头母羊,来年能下几只羊羔;还有人惦记着给老屋换个新茅草顶。

陈睿让工匠们将裹好麻布的纸刀搬上马车,又指着墙角堆着的山药粉和空筐子,对刘老汉道:“山药粉让张伯父的伙计一并拉走,销路不用愁;纸坊这边,王师傅多盯着质量,竹料不够了就去后山砍,记着别砍太老的。有难处就让人往怀德坊捎个信,我让人来。”

刘老汉连连点头,转身让婆娘从灶房拎出个竹篮,里面装满了烘干的山药干。

“郎君,咱也没啥东西,您就收了这筐山药干。”

陈睿谢过刘老汉,接过来递给蓉娘。

陈睿目光忽然扫过纸坊角落——那里堆着些淘洗纸浆后剩下的废料,浑浊的废水顺着墙角的小沟往河里淌,在地上留下一道深色的印记。

他眉头微蹙,转头对刘老汉道:“村正伯伯,还有件事得交代一下。”

刘老汉正忙着让村民把剩下的纸料归置整齐,闻言连忙应道:“郎君尽管说!”

“纸坊往后要常开工,废水不能就这么往河里排。”陈睿指着那道水痕,“你让人在纸坊后头挖个大池,底下铺层厚黏土,再垫上碎石头和细沙,废水先流进池里过滤,澄干净了再排出去。”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淘浆剩下的废料别扔,堆在池边晒干了能当柴烧,既不浪费,也免得污了河水。”

刘老汉愣了愣,随即拍着大腿道:“郎君说得是!我咋就没想到这个!河水要是污了,不光咱村吃水受影响,下游的村子也得埋怨。我这就让人找锄头,明儿一早就开挖!”

旁边的王师傅也点头附和:“以前在别的纸坊,总有人嫌麻烦直接排废水,结果河水里飘着纸浆,衣服都不能洗。郎君这个法子好,既干净又省柴,咱太平村得做个好样子!”

虽说这个年代吃饭为大,但是自己能打个样,以后有人有样学样的,总归会好得多。

转头看见蓉娘正低头对着账本核数,笔尖在纸上沙沙划过。

阳光落在她发间,鬓角几缕碎发被照得透亮,像镀了层浅金。

“收拾一下,回长安。”陈睿说道。

蓉娘应声合上账本,又把山药干篮子往车角挪了挪:“都妥了,纸和山药粉的清单都记着,数目对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