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11章 李泰教算学(周末加更)求收藏

第111章 李泰教算学(周末加更)求收藏(2 / 2)

这么一比方,小铁匠顿时开窍,再写就像样多了。

教完读写,李泰拿出那把格子木尺:“这数字不光好写,算起来更方便。比如量一根木料,长‘5’尺,宽‘3’尺,求面积,用这数字算‘5乘3’,得‘15’,比写‘五乘三得十五’快多了吧?”

他又举了个例子:“做齿轮,每个齿宽‘2’厘,一共‘8’个齿,总宽度就是‘2乘8等于16’厘,简单吧?”

学徒们听得眼睛发亮,陈东抢着说:“真的!上次我算齿轮总宽,写‘二乘八得十六’,写了半天,要是用这数字,几笔就写完了!”

李泰笑着点头:“这就是符号数字的好处,省时省力,还不容易出错。往后你们画图纸、算用料,都用它,保证效率翻倍。”

一上午的课下来,学徒手里的石板上,歪歪扭扭的阿拉伯数字渐渐整齐起来。

旁听的老工匠举着木板,乐呵呵地说:“活了大半辈子,还能学新学问,这‘1、2、3’看着不起眼,往后干活肯定用得上!”

李泰收拾教具时,陈东凑过来,手里拿着张写满数字的纸:“殿下,您看我这写得对不?明天我就用这数字记料单!”

李泰接过一看,纸上的“1234”虽不工整,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他笑着打了个勾:“好样的!就这么用,用熟了比算筹还快。”

走出学堂时,阳光正好,李泰听见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1、2、3”声,夹杂着“5乘7等于35”的念叨,心里忽然觉得,这比在书房里读十遍算经都踏实。

李泰笑了笑,加快脚步往宫里走——他得赶紧回去编第二课的教材。

李泰教完数字读写,又连着开了三堂课,等看到学徒们拿起木炭就能在石板上流畅写出“1234”,甚至能对着料单把“五根木料”写成“5根”,才慢悠悠地搬出新教具——一摞刻着数字的木牌,一捆木棍。

“今天教加减法。”他把木牌在讲台上摆开,左边是“3”和“5”,右边空着,“谁能告诉我,3加5等于几?”

陈东第一个举手,手里的木炭在石板上划得飞快:“等于8!”

“对。”李泰拿起写着“8”的木牌扣在右边,“就这么简单。比如你们做木活,上午锯了3段木料,下午锯了5段,一天就是3加5等于8段,用这符号写‘3+5=8’,比写‘三加五等于八’省多少力气?”

台下的学徒们纷纷点头,有个铁匠举着锤子比划:“俺上午打了4个铁环,下午打了6个,就是4加6等于10个!”

“没错!”李泰把木牌换成“4”和“6”,补上“10”,“加法就是把两堆东西合到一起,用‘+’号连起来,结果写在‘=’后面。”

他又换了组数字:“那要是上午做了7个木楔,下午用了2个,还剩几个?”

这次是老木匠王师傅答的,他在石板上写“7-2=5”,虽然减号写得像个歪歪扭扭的小横杠,却丝毫不差:“剩5个!俺昨天做榫卯,就是这么算的!”

李泰眼睛一亮,拿起旁听的王师傅的木板给大家看:“王师傅这就对了!‘-’号就是去掉、用掉的意思,7个用了2个,剩下的就是7减2等于5。”

他怕大家记混,特意画了个简单的图:左边画7个小圆圈,圈掉2个,旁边写“7-2=5”,“就像这样,圈掉的就是去掉的,剩下的数就是答案。”

接下来的练习更接地气。

李泰举着齿轮图纸问:“一个齿轮有12个齿,另一个有8个齿,合起来一共多少个齿?”

“12+8=20!”学徒们异口同声。

“那要是大齿轮比小齿轮多几个齿?”

“12-8=4!”

连最腼腆的学徒都敢大声回答了。

李泰看着他们手里的石板,上面的算式从歪歪扭扭到越来越工整,“+”“-”号也从像“十”和“一”慢慢纠正成标准的符号,心里比解出难题还舒坦。

课间休息时,陈东拿着张料单跑过来,上面写着“3根长木+5根短木=8根木”“10个铆钉-4个备用=6个使用”,眼里闪着光:“殿下您看!这么记料单,一目了然!”

王师傅也凑过来,手里拿着算好的榫卯尺寸:“俺算这榫头比卯眼长多少,用减法一算就清楚,再也不用拿尺子比来比去了!”

他原本准备了复杂的例题,这会儿索性扔到一边,直接让学徒们报自己干活时遇到的数字:

“俺上午刨了9块木板,下午刨了7块,一共16块!”

“俺这里有15个钉子,用了6个,还剩9个!”

“两根木料,一根长13尺,一根长9尺,长的比短的多4尺!”

李泰在黑板上把这些“实战题”一一记下,变成算式给大家看,笑声和回答声差点掀了学堂的顶。

最后他总结:“你们看,加减法不是算经里的数字游戏,是你们每天都要用的本事——算木料、算零件、算用料,有了它,就不用凭感觉估摸,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