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标准化(2 / 2)

阎立本也来了,陈睿叫住他。

“阎少监,您看这铁条。”陈睿捡起两根铁条,递给阎立本,“都是打马掌用的,这根够四分,那根顶多三分五,铁匠铺说是‘按老规矩做的’,可这‘老规矩’压根没个准头啊。”

阎立本恰好从里间出来,手里拿着幅刚画好的水车图,闻言叹了口气:“何止铁条,连画图纸都头疼。我画的齿轮直径两寸,匠人做出来能差出一分去,说‘看着差不多’。这‘差不多’三个字,坑苦了多少活计!前几日做的翻车,斗板尺寸不对,漏水漏得像筛子。”

“就是这话!”陈睿把铁条往案上一放,“所以我才想请陛下定个准头。比如寸、尺、丈,都按一个标准来,谁也不能瞎改。就像这铁条,定死四分宽,匠人照着做,马掌才能钉得牢;木杆要二尺,截出来就不能差半分,车架才能稳当。”

阎立本摸着下巴点头:“若真能定死这尺寸,做东西也能多生料!”

“何止省料。”陈睿指着墙角的一堆破损零件,“您看这些换下来的弩机零件,有一半都是因为尺寸不对,强行装上才弄坏的。若是统一了尺寸,零件能互换,坏了直接换个新的,省时省力,还能攒下多少功夫?”

阎立本放下图纸,走到工具架前,拿起一把锯子:“我画画时,总嫌尺子不准,画个楼阁飞檐,比例总不对。若真有标准尺,画图纸能省一半功夫,匠人按图做,也少走弯路。”

“可不是嘛。”陈睿拿起那把最宽的三分凿,“就说这凿子,若按统一尺寸做,叫‘三分凿’就准是三分,匠人闭着眼拿,都知道能凿多大的卯眼。往后不管是您画的图,还是军器监的弩机,照着标准尺寸来,保准事半功倍。”

阎立本拍了拍他的肩:“你这想法好!你若能说动陛下定下规矩,将作监第一个响应,先把所有工具都换成标准尺,让工匠们学起来!”

陈睿想着工坊里杂乱的尺寸,心里那股子念头更坚定了:“阎少监放心,我这就进宫求见陛下。定要让这尺寸有个准头,让咱们将作监的活计,做得又快又好,再不含糊。”

当日午后,陈睿便捧着一包东西进了太极殿。

“陛下,臣今日撞见将作监工匠争执,才发觉这尺寸不定,实为百工之大患。”

陈睿拿出收来的尺子,上面画着不同工坊的尺子,刻度参差得触目惊心,“就说这床弩槽,几个工匠做的宽度都有差别,有的弩箭都安不进去!”

李世民指着图纸上的尺子,指尖在不同的“一寸”上点了点:“这些尺子,竟没有一把是一样的?”

“何止尺子。”陈睿拿出随身携带的三个木楔,“这三个都叫‘二寸楔子’,臣量过,最长的比最短的多了四分。百姓盖房用的椽子、农具的木柄,都是这般混乱。”他忽然躬身,指着李世民案前的手指,“臣斗胆,想请陛下定个基准——就以陛下食指第一节的长度为‘一分’,如何?”

李世民挑眉,伸出食指,陈睿立刻取过软尺量了,又在纸上记下:“一分长如此,再分十份,每份为‘厘’;一厘再分十份,为‘毫’。十分合为‘一米’,这样精细的尺寸,不管是做齿轮齿距,还是弩机的卡槽,都能量得准准的。”

说着,他又画出另一套换算:“寻常百姓用的尺寸,就按这精细尺寸推演——一丈合三米,一尺合三分,一寸合三厘。这样一来,工匠做活计,拿尺子一比,便知该截多长的料,再不必凭感觉估摸。”

“那‘步’‘寻’这些老单位呢?”李世民问道。

“臣以为该废了。”陈睿语气笃定,“‘步’凭脚长,一人一个数;‘寻’靠手臂,长短差得更多。不如全换成‘米’‘丈’‘尺’,天下工匠都用一套规矩,造出来的零件,不管在长安还是岭南,都能互换。”

李世民看着纸上的换算表,指尖轻叩案面:“你是说,往后朕的士兵换弩机零件,不管在哪,拿个‘一分三厘’的销子,准能对上?”

“正是!”陈睿眼睛亮了,“就像陛下的旨意,天下人都得听;这尺寸定了,天下工匠也都得照此做,造出的东西自然能合得上。军器监预制一批标准零件,打仗时坏了就能换,再不必等工匠现做;百姓家里的犁头坏了,到市集买个‘三寸犁尖’,回家一装就用,多方便。”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殿中。

“好!”李世民拍板,“就依你说的定。朕让阎立德制定《百工尺寸考》,把这换算刻在铜板上,定好以后,制作标准钢尺发往各州府。

告诉天下工匠,这是朕定的规矩,谁也不准乱改。”

陈睿躬身领命,心里一阵轻快。拿着量的标准尺寸,回到了将作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