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着他,嘴角扬起笑意:“你这小子,总能把‘不起眼’的东西变成宝贝。好好办,等石炭铺开起来,朕也去瞧瞧百姓用得好不好。”
陈睿闻言,眼中骤然亮起,当即躬身进言:“陛下,若要让石炭与钢铁产业长久兴盛,单靠零散推进恐难成气候。臣斗胆提议,成立‘大唐煤钢共同体’,将石炭开采、炼焦、铁矿石挖掘、炼铁、铁器锻造与运输销售统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李世民握着铁锭的手一顿,身子微微前倾:“细细说来,这共同体该如何运作?”
“回陛下,共同体可由朝廷牵头,将作监与石炭司共同管辖,下设三大部。”
陈睿条理清晰地奏道,“第一部为‘煤焦部’,统管同官县、晋地等煤矿的开采与炼焦场,按各地需求调配焦炭与原煤,确保炼铁、民用两端供应不缺;第二部为‘钢铁部’,负责栎阳、晋地高炉的生产,以及后续铁器精炼,按需分拨铁料给军器监与农具工坊;第三部为‘转运部’,专门调度车马,打通煤矿、铁矿、高炉与各地销售点的运输线,避免物料积压或短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共同体可推行‘以产定需’——比如军器监需打造百架投石机,提前报给钢铁部,钢铁部便知需炼多少铁;钢铁部算好铁矿石与焦炭用量,再报给煤焦部与矿场,如此环环相扣,不会浪费半点物料。且各部门互通账目,朝廷能实时掌握产能、销量与收益,既防贪腐,又能灵活调整策略。另外,把煤钢掌握在朝廷手里,既可以避免无序发展,也可以避免有人趁此别有用心!”
长孙无忌在旁听得连连点头,上前一步道:“陛下,陈睿此议甚妙!此前石炭、钢铁产业各管一摊,常有‘炼焦缺煤’‘炼铁缺焦’的情况,成立共同体后,便能统一调度。且共同体可吸纳各地工匠、矿工入籍,给予‘匠户’身份,免其徭役,让他们安心钻研技艺,长久为朝廷效力。”
李世民眼中闪过决断之色,将铁锭重重放在案上:“准了!朕就依你们所言,成立大唐煤钢共同体,由你二人共同督办——陈睿主理生产技术,辅机主理统筹调度,所需官员、工匠、资金,户部、吏部、将作监无条件配合!”
他看向陈睿,语气带着期许:“你要记住,这共同体不只是为了产煤炼铁,更是为了让大唐的民生、军备有坚实根基。往后,百姓能用便宜的石炭取暖、用耐用的铁犁耕地,将士能有锋利的兵器护疆,这才是共同体的真正用处!”
“陛下,臣还有一事!”
“还有?”李世民眼睛都瞪大了。
“陛下,大唐煤钢共同体虽已立纲,却有一事至关重要——如今熟手工匠稀缺,栎阳、晋地两处高炉,单是高炉值守、焦炭炼制便缺两百余名懂技术的工匠,若后续再拓新矿、建新炉,工匠缺口只会更大。臣斗胆提议,成立‘大唐技工学校’,专门培养煤钢产业的手艺人才!”
李世民闻言,指尖在案上一顿,眼中露出思索之色:“技工学校?你想办学?如何办?”
“回陛下,技工学校可设两大科:一为‘煤焦科’,二为‘钢铁科’。”陈睿条理清晰地回道。
“煤焦科教矿工识别煤层、安全开采,教炼焦工匠控制火候、除硫提纯;钢铁科教高炉值守、铁水提纯,还教铁器锻造——从铁锭锻造成铁犁、铁炉,每一步都由熟手匠人亲授。
学制设为半年,学员从各地招募:一是煤钢产业的学徒工,二是无业的青壮年,还可吸纳部分聪明伶俐的流民子弟,管吃管住,学成后直接分派到共同体各工坊任职,给予‘初等十二级工匠’,免其徭役。待其技术提升,可根据其技术水平,申请考核,称为中等工匠,高等工匠,每等分为四级,称为三等十二级工匠体系。”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师资可由将作监抽调最资深的工匠,他们都是从实操中摸出经验的老手,教出来的学员能直接上手。臣还想将炼焦、炼铁的图纸细化成‘教学图谱’,标注清楚每一步的火候、用料、尺寸,让学员看得懂、学得会,避免手艺只靠‘口传心授’导致失传。”
长孙无忌在旁附和道:“陛下,陈睿此议切中要害!此前工匠手艺多靠家族传承,一人离世,手艺便可能断档。技工学校既能批量培养工匠,又能将技艺标准化,往后共同体拓产,再也不愁没人可用。且给予‘匠籍’免徭役,还能吸引更多人学手艺,一举两得!”
李世民眼中渐渐亮了起来,他拿起案上的铁锭,对着晨光晃了晃:“好!朕准了!这技工学校就设在将作监,教学场地可栎阳和同官各设一处,离高炉、炼焦场近,学员能边学边练,更易上手。所需校舍、教具,让将作监即刻筹备;师资选拔、学员招募,由陈睿你全权负责——朕只有一个要求:半年后,朕要看到第一批能独立值守高炉、炼制焦炭的合格工匠!”
“臣遵旨!”陈睿躬身应下,心中满是振奋——技工学校一旦建成,煤钢产业便有了“造血”能力,不再依赖零散的老工匠,手艺能代代相传,产业才能长久兴盛。
他仿佛已看到半年后,一群年轻工匠围在高炉旁,听杨铁信讲解火候控制,手里捧着细化的教学图谱,眼中满是对手艺的渴望。
李世民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模样,嘴角扬起笑意:“你放心去办,技工学校所需的银钱、物料,户部会优先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