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82章 栎阳捷报惊帝阙

第82章 栎阳捷报惊帝阙(2 / 2)

“辅机有话直说!”

“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铁矿石的供应怕是跟不上了!”长孙无忌讪讪道“上次陈睿说这话的时候,臣还以为他说大话,而今看来,此子所虑深远!”

“还有,晋地铁矿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臣建议直接在晋地修筑高炉,就地炼钢,晋地的石碳也很丰富!”

李世民握着铁锭的手微微一顿,随即重重拍在案上,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你倒提醒了朕!先前只盯着栎阳的产能,竟忘了铁矿石这桩根基——陈睿那小子早说过‘要量产钢铁,需加倍石炭开采’,如今看来,铁矿石的供应比石炭更急!”

他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大唐舆图上,指尖直指晋地的位置:“晋地铁矿储量丰,石炭又足,就地修筑高炉是再好不过的法子!这样一来,既省了从晋地运矿石至关中的运费——你算算,万斤矿石运到栎阳,光车马费就得耗去二十石粮,就地炼钢能省多少?又能让晋地的百姓多些营生,一举两得!”

长孙无忌见皇帝与自己想到一处,连忙补充:“陛下英明!臣还想着,可让将作监从栎阳抽调十名熟手工匠,带全套高炉图纸去晋地。栎阳如今的炼焦、炼铁法子已成熟,让他们去晋地手把手教,既能保证晋地高炉一次投产成功,也能避免法子走样。”

“还要派个得力的官员去统筹。”李世民停下脚步,指尖在舆图上的晋州城点了点,“此人既要懂民生,能安抚当地百姓;又要懂实务,能盯着高炉建设——朕看兵部的张俭就不错,他先前在并州任过职,熟悉晋地情况,且做事稳妥,不会出纰漏。”

他回头看向长孙无忌,语气愈发坚定:“另外,传旨给户部,让他们拨十万贯钱,先在晋地选三处合适的矿点,每处建五座高炉,配套的炼焦场也一并建起来。告诉张俭,不要急着赶工期,先把工匠培训好,把矿场的安全规矩立起来,宁愿慢些,也要一次做好!”

长孙无忌躬身应下:“臣明日便拟旨,让张俭即刻准备动身。想来有栎阳的经验在前,晋地的高炉用不了三个月就能投产,届时我大唐便有栎阳、晋地两处铁业基地,再也不愁铁料供应了!”

李世民拿起案上的铁锭,对着烛火细细端详,嘴角扬起笑意:“陈睿在栎阳开了个好头,咱们得把这势头接住、传开。召陈睿回长安,他继续呆在那儿也没多大意义了,让将作监的人好好看着就行。朕亲自听听他还有什么好法子——这小子脑子里的主意,可比这铁锭还扎实!”

“莫非陛下还想着给军队添军械?”

“不止军械。”李世民摇了摇头,目光投向殿外渐渐沉沉的天色,仿佛能看到关中平原上农户们耕作的身影。

“你忘了陈睿提过的家用炭炉与蜂窝煤?如今有了充足的铁,便能大量打造铁皮炭炉、铁制农具——先前农户用木犁耕地,一日不过三亩,换成铁犁,一日能耕五亩还多;冬日取暖用铁炉烧焦炭,比烧柴薪省一半成本,寻常百姓也能过个暖冬。”

他拿起铁锭,轻轻放在奏折上,铁锭与宣纸碰撞发出轻微的声响:“更重要的是,石炭与焦炭的法子若推广开来,河东、河北的煤矿便能派上用场,那些原本靠砍柴烧炭为生的樵夫,能转去挖矿、运焦、打铁,既少了山林砍伐之害,又多了安稳生计——这才是真正的‘藏富于民’。”

长孙无忌躬身颔首,眼中满是赞同:“陛下深谋远虑!臣以为,还需尽快让户部与将作监配合,将炼好的铁锭分拨至各州府。同时严令,不得向参与炼铁、炼焦的工匠加收赋税,务必让他们安心做事,免得被有心人挖走。”

李世民微微点头,指尖在铁锭上轻轻敲击,发出“笃笃”的声响,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大唐未来的基石上:“你说得对。明日早朝,朕便要将这铁锭与奏折公之于众,让百官都看看,我大唐并非无可用之材,也并非无开拓之法!”

长孙无忌闻言,眼中更添钦佩:“陛下此举,既能让百官看清新法之利,也能断了那些质疑者的口舌。先前还有官员私下议论,说陈睿炼焦炼铁不过是‘一时取巧’,如今见了这铁锭、听了这产能,再无人敢置喙。”

李世民淡淡一笑,指尖仍在铁锭上轻敲,目光却飘向殿外的东方:“口舌易断,民心难聚。朕要的不只是百官信服,更是让天下百姓看到实惠。你想想,今年秋收后,若关中农户都用上铁犁、铁镰,收成能增几成?冬日里,寻常人家能围着铁炉烧焦炭取暖,不用再为柴薪冻得缩手缩脚——这才是朕想看到的‘盛世’。”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对长孙无忌道:“对了,陈睿回长安后,除了问他后续的法子,还要让他把家用铁炉、蜂窝煤的图纸交予将作监。朕打算在长安城外设两座工坊,专门打造这些家用铁器,定价时按成本加一成利即可,务必让百姓买得起。”

长孙无忌连忙应下:“臣记下了。工坊的工匠可从将作监抽调些熟手,再招募长安周边的闲散农户,既保证手艺,又能安置人口,一举两得。”

“传旨给陈睿,让他速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