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利器(2 / 2)

九尺长的弩身如卧虎,双簧并列着,看着就比单簧的壮实,三十斤的重弩箭足有四尺长,箭簇闪着寒光。

四个士兵合力才上好弦,弹簧被拉得发出“嗡嗡”的低鸣,像有什么猛兽要从里面钻出来。

他们瞄准远处的土城墙——那是按边城城墙的规格筑的,夯土掺了石灰,坚硬得很。

随着机括“啪”地一响,重箭拖着尾焰般的气流飞出去,在空中几乎不见弧度,快得只剩道黑影。

“噗”地一声闷响,箭杆竟扎进城墙近尺深,震得城砖簌簌往下掉,露出里面的黄土。

“八百步!”阎立德高喊,脸涨得通红,“八百步!”

场边顿时爆发出惊叹。房玄龄抚着胡须,对身边的杜如晦道:“有这利器,往后守城怕是不用再拼人命了。漠北的骑兵再凶,也冲不过这千步箭程。”

尉迟恭早已按捺不住,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此等神兵利器,当速速量产!军中若配上,定能横扫漠北,把颉利的牙帐都掀了!”

李靖也躬身道:“臣附议。投石机破城,床弩阻敌,二者配合,可省数万兵马。往后行军,粮草辎重也能跟着轻快些。”

武将们纷纷附和,尉迟恭嗓门最大,嚷着要给自家营里先配十架;秦琼虽没说话,眼里的光却亮得很。校场上的气氛热烈得像要烧起来,连风都带着股燥意。

就在这时,长孙无忌忽然上前一步,青袍在风中微动,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陛下,臣有话要说。”

李世民看向他,目光平静:“辅机请讲。”

“此等武器确是利器,”长孙无忌目光扫过弹簧,那钢条上的寒光映在他眼中,“但诸位将军可知,一根投石机的弹簧,需百炼精钢五十斤;一架双簧床弩,耗钢近三十斤。若要量产千架,需百炼钢数万斤。”他顿了顿,语气沉了些,“如今关内铁料年产量不过百万斤,半数得用于农具——关中的农户还在用木犁,河西的屯田需要铁锄,这些都等着铁料。剩下的够不够造这些武器,怕是有心无力。”

这话一出,校场上顿时安静下来,连风卷尘土的声音都听得见。

尉迟恭的脸涨得通红,握着拳头想说什么,却一时语塞——他打了一辈子仗,砍过敌人的头,也扛过粮草,却不知炼钢竟如此吃紧。

“辅机所言非虚。”杜如晦叹了口气,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关中缺铁,不少人还在用木犁耕地,秋收时比用铁犁的少收三成。若是把铁都拿去造武器……”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在场的人都懂。

民以食为天,没了农具,田里长不出粮食,再锋利的武器也撑不住长久。

武将们的热情像被泼了盆冷水,刚才还沸腾的校场,这会儿只剩下沉默。

尉迟恭挠了挠头,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侯君集望着那架床弩,眉头拧成了疙瘩。

李世民眉头微蹙,手指在佩剑的剑柄上轻轻敲击,“笃笃”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半晌,他忽然抬头,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斩钉截铁:“钢不够,便增产!长孙无忌,你领户部、工部,三日之内拿出方案——铁矿开采加派人手,从关中各县征调民夫,管够饭食;冶炼炉多加十座,就建在渭水边,取水方便;百炼钢的法子,让陈睿也参与改进,他那弹簧钢做得精细,说不定有新门道。”

他转向众臣,语气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农具要保,武器也要造。朕就不信,大唐的铁山挖不尽,炉火炼不出足够的钢!铁矿不够,就去找;工匠不够,就从将作监、民间作坊里挑。总有法子让铁水淌得更多,钢料堆得更高!三个月之内,我要看到投石机三十架和床弩五十架!”

长孙无忌躬身领命,声音响亮:“臣遵旨!三日之内,定给陛下一个章程!”

李靖等人脸上重又露出喜色,尉迟恭嗓门又亮起来:“陛下圣明!有这些利器,臣不光守城了!颉利的牙帐都给陛下砸了!再让陈郎君把那四轮马车改改,粮草辎重也能快速送到前方!”

李世民没接话,目光望向远处的箭靶,那里还插着那支穿透三层铁甲的弩箭。

利器虽强,却需根基支撑。

“鄠县子,你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