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锰钢(2 / 2)

“不是你的错。”陈睿把断簧放在砧上,“是铁里少了样东西。你看这铁,虽说成色好,却缺了东西,打出来的铁脆得很,做农具还行,做弹簧就差远了。”

“啥东西?”杨铁信愣了愣,“那是啥物件?能让铁不脆?”

“是种矿石,黑黢黢的,比寻常石头沉,敲开了里面泛着金属光。”陈睿比划着,“终南山里应该有,尤其是山涧边上,在岩石层里,黑的。你让人去找找,找到后碾碎了掺进铁里,锻打出来的钢又韧又弹,做弹簧正好。”

杨铁信眼睛一亮,抓起锤子就要往外冲:“俺这就派人去!让俺那几个徒弟都进山,掘地三尺也得找着!”

“等等。”陈睿叫住他,“让他们带些麻布和木筐,找那种表面有光泽、砸开后没有粉末的,别认错了。”

接下来的五天,雨时断时续,杨铁信的三个徒弟扎进了终南山。

头两天回来,带的都是些普通铁矿石,被陈睿一一否决;第三天,一个徒弟在山涧溪流里摸到块沉甸甸的石头,黑得发亮,用锤子敲开,里面竟泛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

“是这个!”陈睿捏着那块软锰矿,放在手里掂了掂,比同体积的铁矿石重近一倍,“软锰矿,里面的锰能让铁变软韧,就像给面团加了酵母,能撑能缩。”

杨铁信当即生起火炉,要把锰矿掺进铁里试试。

陈睿拦住他:“别急,得先提纯。这矿石里有杂质,直接掺进去反倒坏事。”他让小三子把锰矿砸成粉末,用细筛子筛了三遍,只留最细的矿粉,又用清水淘洗,直到沉淀下来的粉末乌黑发亮。

“第一步,先炼出合格的钢。”陈睿指着墙角的铁矿石,“选最纯的那种,敲开后没有灰褐色粉末的,和木炭一起入炉,烧到亮黄色再锻打,反复五次,把杂质都挤出去。”

杨铁信的土高炉是用耐火泥砌的,高三尺,炉底有三个风口,连着三个脚踏风箱。他往炉里铺一层木炭,一层铁矿石,比例约二比一,点燃后,三个徒弟轮流踩着风箱,“呼哧呼哧”的声响震得铺子都在颤。

炉口很快喷出橘红色的火苗,夹杂着点点火星。

陈睿守在炉边,时不时用根细铁条伸进去探探,“还没到火候,钢要烧到像熟透的杏子那样黄,才能锻打。”

四个时辰后,炉里的铁矿石终于熔成了半流质的铁水,用铁钳夹出来时,像块烧红的琥珀,表面还浮着一层黑渣。

“就是现在!”陈睿喊,杨铁信抡起十八斤重的大锤就砸,第一锤下去,黑渣“噗”地溅开,露出里面银白色的钢坯。

“好钢!”杨铁信眼睛都亮了,徒弟们也轮流上阵,大锤小锤交替着落,钢坯在砧上渐渐舒展,从团状打成薄片,又卷成条,每次锻打都挤出些黑渣,钢条的颜色也从红转白,最后泛出淡淡的银蓝。

“这叫百炼钢,杂质去得差不多了。”陈睿用铁钳夹起钢条,对着光亮处看,能看见细密的云纹,“现在测含碳量,用锉刀锉一下。”

杨铁信拿起细锉,在钢条上轻轻一锉,锉下来的钢末呈银白色,细如粉尘。“含碳量大概一分,正好。”陈睿点头,“太低了软,太高了脆,这个火候做弹簧刚好。”

接下来是掺锰。陈睿让小三子用戥子称了二两锰矿粉,锻打进钢里。

“锰在往钢里钻呢。”陈睿解释道,“这一步叫合金化,有了锰,钢就有了记性,弯了能直,压了能弹。”

钢条在反复锻打后,渐渐显出韧性。

杨铁信试着把钢条弯成个圈,松开手,钢条“啪”地弹回原状,竟没留丝毫痕迹。“成了!”他激动得满脸通红,抡起锤子又打了几下,钢条在他手里像根软鞭,能弯能直。

“还得淬火回火。”陈睿没让他停,“烧到亮红色,投进冷水里淬硬,再埋进草木灰里回火,去去脆性。”

杨铁信依言把钢条烧到通红,约摸八百度的样子,猛地投进旁边的冷水缸里,“滋”的一声,白雾瞬间弥漫了整个铺子。等水汽散去,钢条已变成青黑色,用手一摸,冰凉坚硬。

“现在太脆,一碰就断。”陈睿把钢条埋进干燥的草木灰里,上面再盖层热炭,“回火半个时辰,让钢慢慢‘醒’过来。”

半个时辰后,钢条从草木灰里取出来,通体泛着沉稳的暗紫色,不像淬火后那样冰冷,反倒带着些温润的光泽。

陈睿拿起钢条,让杨铁信试着弯成弹簧的形状。

“手工绕不行,圈距不均。”陈睿看着杨铁信捏着钢条往铁砧的柱头上缠,绕出来的圈歪歪扭扭,“得做个绕圈机,用机器绕才匀。”

他当即在地上画了个图:底座用硬木,上面安个转盘,盘心插根铁轴,能换不同粗细的铁轴模具,旁边装个摇柄,摇的时候转盘转动,钢条顺着铁轴绕,圈距自然均匀。

“这不难!”杨铁信拍着胸脯,“俺这就去找王木匠,让他连夜做出来!”

王木匠的铺子离得不远,听说是做绕弹簧的机子,当下就停下手里的活计,找了块硬枣木,量好尺寸就刨了起来。

卯榫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不到半夜,绕圈机就成了——底座一尺见方,转盘直径八寸,铁轴,一根摇柄一转,转盘“吱呀”作响,顺滑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