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躬身应下,转身去传旨。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忽然笑道:“你既与他相熟,往后多问问他民间的事。比如这水车造起来难不难,村民们最缺的是什么,寻常人家一日三餐吃些什么。这些事,比奏折上的文字更实在。”
“儿臣记下了。”李承乾拱手道,“等去了太平村,儿臣定仔细看,仔细问,回来一一禀报父皇。”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去吧,把剩下的槐花糕送去给你母后和青雀他们尝尝。告诉青雀和李恪,若是想学算术,就跟着陈睿好好学,别总惦记着玩。你的几个兄弟,要是都能学到陈睿的几分本事,那以后也是一大助力。”
李承乾笑着应了,捧着油纸包往外走。
甘露殿内,李世民重新坐下批阅奏折。
“烟火入寻常……”他低声念着,嘴角扬起一抹笑意。这或许,就是他治下的大唐,最该有的模样。
李承乾捧着油纸包来到长孙皇后处。
“母后。”李承乾轻手轻脚走过去,把油纸包放在绣案上,“您尝尝这个。”
长孙皇后抬起头,见是他,眉眼顿时柔和下来:“刚从宫外回来?手里拿的是什么?”
“是味真楼的槐花糕,小先生那里的。”李承乾打开油纸,雪白的米糕上沾着细碎的槐花,“用终南山新摘的槐花做的,甜而不腻,父皇刚尝过,说味道好。”
宫女连忙取来玉碟,李承乾挑了块最完整的递过去。
长孙皇后尝了一口,槐花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不由笑道:“确实爽口,比御膳房做的多了些野趣。这陈睿,倒是个会琢磨的。”
“可不是嘛。”李承乾挨着绣案坐下,“他不光会做吃食,还在鄠县造水车,说能让河水自己流进田里。我想着,把青雀他们带着一起,去跟陈睿学算术。”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李泰抱着本《算经》跑进来,身后跟着李恪长乐几个弟弟妹妹,一个个都穿着鲜亮的宫装,像群叽叽喳喳的小雀儿。
“大哥!你回来啦!”李泰眼睛最尖,一眼就瞥见案上的槐花糕,“这是什么?好香啊!”
“是槐花糕,给母后带的。”李承乾笑着拿起一块递给她,“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长孙皇后看着孩子们分食糕点,笑着问:“你刚才说,要带他们去陈睿那里学算术?”
“是啊母后。”李承乾点头,“陈睿说,学算术不用死记硬背,他做了些木戏,比如用木块拼数字,用竹筹摆算式,玩着玩着就学会了。青雀不是总爱琢磨算学吗?去了定能学到新东西。”
李泰嘴里塞着糕点,含混不清地说:“真的?比《算经》还好玩?”
“比那好玩多了。”李承乾想起陈睿说的“华容道”,“他还做了种叫‘数字盘’的木玩,把数字打乱了,要按顺序归位,既考脑子又练算术,新奇得很。”
长乐公主拉着长孙皇后的衣袖,仰着小脸问:“母后,我也能去吗?我也想玩木戏。”
长孙皇后摸了摸她的头,看向李承乾:“陈睿那里,你们去了可得守规矩,不能胡闹。”
“母后放心!”李承乾保证道,“儿臣会看着他们,绝不添乱。再说陈睿性子沉稳,跟着他,既能学东西,也能沾沾民间的踏实气,比总闷在宫里好。”
长孙皇后想起李世民常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点头道:“也好。明日让内侍省派辆车,你们早去早回。对了,带些宫里的笔墨纸砚当谢礼,别白占人家的功夫。”
“儿臣记下了!”李承乾喜道,转头对李泰他们说,“听见没?明天卯时在宫门口集合,谁迟到了就不带谁去!”
“我肯定不迟到!”李泰立刻表态,把最后一口槐花糕咽下去,“我今晚就把《算经》再看一遍,去了好跟陈先生请教!”
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应和,殿里顿时热闹起来。
长孙皇后看着孩子们雀跃的模样,觉得让他们看看寻常人家的日子,学学实实在在的本事,或许比锦衣玉食更能让他们长见识。
她拿起一块槐花糕,望着窗外的春光,轻声道:“这陈睿,倒像是面镜子,照得出宫里宫外的不同。你们去了,不光要学算术,也看看他是怎么待人做事的,学着点踏实本分。”
李承乾重重点头:“儿臣明白。等回我还给母后带新做的点心。”
长孙皇后抬眼,眼里满是笑意:“好啊,我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