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少监阎立德(2 / 2)

老木匠们闻言,都好奇地看向陈小九。其中一个鬓角斑白的老木匠拱手道:“小人王木匠,忝为木作管事。陈郎君的风箱图样确实巧妙,只是这活门……”他指着案上的木活门,“要么与箱壁贴得太死,拉不动;要么留了缝隙,漏风严重,实在难办。”

陈小九走上前,拿起木活门细看,见上面裹着一层粗麻布,边缘已磨得发毛。他笑道:“王师傅,问题或许出在密封的料子上。用粗麻布太硬,密封性差。我原本设计的粘一圈软布再在边缘嵌一圈鸡毛,既柔韧又耐磨,拉动时还能贴紧箱壁,不漏风。”

“鸡毛?”王木匠愣了愣,随即眼睛一亮,“这法子倒是新鲜,容小人试试!”

说着,他让人取来鸡毛。按陈小九说的方法固定。

“这样一来,”陈小九将处理好的活门放进风箱架子里,轻轻拉动连杆,“鸡毛在活门处刷动,拉动时既省力又不漏风。”

众人围上前细看,见那活门果然拉动自如,箱壁与活塞之间,连一丝风都漏不出来。王木匠试着拉动几下,脸上露出惊喜:“真的省力多了!而且这风力……”他将风箱口对着烛火,轻轻一拉,火苗“腾”地窜起半尺高,比风囊的风力稳多了!

“妙啊!”老木匠们纷纷赞叹,“陈郎君这法子,真是一点就透!”

阎立德看着运作顺畅的风箱,捋着胡须笑道:“看来这风箱的难题,还得靠原构思者来解。陈主簿,这风箱若能批量制作,不仅铁作、窑作能用,连民间烧砖、冶铁都能省力不少,可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晚生也是想着能让工匠们省些力气。”陈小九道,“其实这风箱还能再改改,比如在踏板下装个弹簧,人踩下去后能自动回弹,更省力气。只是弹簧的做法比较难,需得用到精钢……”

“弹簧?”阎立德来了兴趣,“弹簧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陈小九在地上捡了根炭笔,一边画一边解释:“阎大人您看,这弹簧便是一圈圈绕起来的精钢条,像极了老槐树新抽的螺旋形藤蔓。它最妙的本事,是能‘记仇’也能‘消气’——您用力把它压下去,它憋着劲儿想弹回来;您把它拉得老长,一松手它又能缩回去,不管怎么折腾,最后都能变回原来的模样。”

阎立德俯身盯着炭笔画,手指不自觉跟着线条绕圈:“照你这么说,把它装在风箱踏板下,人踩下去时弹簧被压紧,抬脚时它自己弹起来,倒真能省不少力气。可这东西除了拉风箱,还能用在别处?”

“当然能!”陈小九眼睛一亮,“比如咱们打造兵器时,给弩机上装个弹簧,拉弦时不用再费尽全力憋着劲,松手就能自动复位;还有百姓家里的箱柜,装个小弹簧在门后,关门时就不会‘哐当’撞得震天响。只是这精钢太金贵,寻常铁匠铺里难寻,打造时还得控制好钢条的粗细和绕圈的松紧,紧了弹不动,松了又没力气,得反复试好几回才能成。”

“晚生想着,用韧性好的精钢条条绕成螺旋状,或许能成,杨师傅打铁手艺好,或许能打出来试试。”

杨铁信凑过来看了看:“这绕铁条俺保证绕得匀匀的!难的是精钢的打制!”

阎立德看着图样,又看了看眼前的少年和铁匠,眼中满是欣慰:“好!有想法就去试!将作监就是你们施展本事的地方。王木匠,先按陈郎君说的法子做十个风箱样品,分去各作坊试用;杨师傅,你就琢磨这弹簧,需要什么材料尽管开口。”

“是!”众人齐声应道。

阎立德看着试做成功的风箱,又看了看围着图样讨论弹簧做法的陈小九和杨铁信,对李铨道:“往后陈主簿在将作监参学,各作坊都要好好配合。这少年心里装着实用的巧思,又肯与匠人琢磨,将来定是个能成大事的。”

李铨连连点头:“小人明白。”

离开木作。

陈小九回头望了望将作监的方向,那里的锯木声、敲打声依旧清晰,却比来时多了几分鲜活的生气。

“小九师傅,”杨铁信碰了碰他的胳膊,眼里闪着光,“咱真要做弹簧了?”

陈小九看着他兴奋的模样,笑道:“试试才知道。这弹簧可不像是寻常的铁条,需要很好的韧性才行,要能经历无数次的收缩和弹开。”

两人并肩走出将作监。

杨铁信嘴里念念有词:“精钢……得锻打才能出韧性,绕的时候还得用圆木做模子,不然圈数不均可不行……”

陈小九听着他琢磨,忍不住笑:“杨师傅别急,先把精钢锻出来再说。明日去铁作找些上乘的镔铁,你试试用‘百炼钢’的法子锻打,或许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