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锦瑟之谋 > 第158章 柳暗花明

第158章 柳暗花明(1 / 1)

在沈芷衣的幕后精心筹划和萧景玄的强势推动下,针对三大皇商的“恩威并施”之策迅速而有效地展开。皇帝先是委派了一位以刚硬着称的亲王,在户部大堂召见了三位皇商代表,没有寒暄,直接严词训诫,明确告知朝廷底线和其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抄家、流放乃至问斩),强大的威压让三人,尤其是为首的苏氏代表,惊得汗透重衣,跪地不止。

紧接着,都察院关于苏氏商行过往在漕运、盐引等事务中一些“程序瑕疵”和“不当得利”的弹劾奏章,便“适时”地出现在了皇帝的案头,虽未要求立刻严惩,却也足以让苏氏明白,朝廷并非没有掌握他们的把柄,只是暂时按下不发。这种悬而不决的威胁,往往比直接的惩罚更令人恐惧。

与此同时,沈芷衣通过陆文渊,秘密而巧妙地接触了态度相对摇摆的林、方两家代表,向他们详细传达了朝廷的“恩典”——不仅有其子弟入国子监的宝贵名额,更有未来参与利润丰厚的北方官营贸易的优先权,并暗示这是“弃暗投明”的唯一机会,若等苏氏倒台,他们恐怕什么也捞不到。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驱动和脱离苏氏捆绑的诱惑下,这两家态度迅速软化,表示愿意立刻按朝廷要求,平价供应部分粮草,并动用自家运力协助运输。

苏氏商行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前有朝廷的严厉警告和潜在罪证,后有两个重要盟友的倒戈,眼见着巨大的订单和未来的特权将要落入他人之手,家族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在巨大的压力下,苏氏当家最终咬牙屈服,主动找到陆文渊,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条件,不敢再提加价之事,只求能为国效力,并希望朝廷能“不计前嫌”。

粮草危机暂时解除,第一批十万石粮食迅速装船,沿着漕河北上。而几乎与此同时,沈芷衣负责的秘密收购渠道也传来了好消息,从两湖地区收购的第一批五万石粮食,通过伪装成商队的方式,也已启程,经由陆路悄然北上。这消息被沈芷衣“无意间”透露给萧景玄,更让这位年轻的皇帝心中大定,对沈芷衣运筹帷幄、多手准备的能力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不再仅仅视她为后宫中的智慧,或是可以倾诉的对象,而是真正可以倚重、能够独当一面的谋国之才。

前线也适时传来捷报,李牧云将军不负“铁壁”之名,率军抵达后,并未贸然出击,而是迅速整顿溃兵,加固城防,利用地形布置疑兵和埋伏,稳扎稳打。在戎族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中,李牧云指挥若定,予敌重创,成功守住了关键隘口,初步稳定了摇摇欲坠的北部防线。捷报传回,京城一片欢腾,萧景玄龙心大悦,对李牧云及有功将士大加封赏,对陆文渊亦予以褒奖。

经此一役,沈芷衣在萧景玄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和超然。她不仅参与机要,甚至开始涉足部分中低级官员的任命建议。她推荐的陆文渊在协理粮草、应对皇商中表现出色,被正式提拔为户部郎中,实权在握;而她通过女学培养出的几名精通算学、文笔出众、且对她忠心耿耿的宫女,也被她以“女学规模扩大,需人协助处理文书账目”为由,安排进了内务府、尚宫局等内廷机构,虽然职位不高,却如同敏锐的触角,让她能更清晰、更及时地感知整个宫廷乃至部分朝堂的脉搏。

然而,权力的提升也伴随着更多审视、嫉妒与潜在的敌意。一些嗅觉敏锐的朝臣和后宫势力,已经清晰地察觉到,这位看似不涉朝政、只安心管理女学的“沈掌事”,其影响力和手段,正在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尤其是在此次边关危机中,她看似置身事外,实则无论在战略建议、人才举荐还是解决具体难题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令某些固守传统、视女子干政为大忌的势力,以及那些利益可能受损的人,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与强烈的忌惮。新的风波与挑战,已在暗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