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上官芷兰的反击(2 / 2)

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张承不解地问:“上官侄女,此话何意?”

“他为何要写这样一篇粗鄙不堪的檄文?”

上官芷兰反问,

“是为了骂我们吗?”

她摇了摇头。

“不,他是为了激怒我们。”

“他就是要我们暴跳如雷,要我们立刻兴兵讨伐。”

“为何?”

谢家老者皱起了眉头,他隐约感觉到了一丝不对。

“因为,一旦我们的大军踏过长江,我们就从‘起兵靖难’的义师,变成了入侵楚地的‘侵略者’。”

上官芷兰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而他顾长生和他麾下的北境军,就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那篇檄文里所有的污蔑,都会因为我们的出兵,而变成事实。楚地的百姓,会视我们为仇寇,会拼死抵抗。到那时,我们面对的将是整个楚地同仇敌忾的军民。”

“我们会陷入战争的泥潭,寸步难行。”

一番话,让整个议事堂,雅雀无声。

那些刚才还叫嚣着要踏平江陵的家主们,一个个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他们只看到了侮辱。

而上官芷兰,却看到了侮辱背后,那致命的阳谋!

许久,张承才艰难地开口:

“那......那依侄女之见,我们该当如何?难道......就任由他这么污蔑我们?”

“他用笔墨做刀,我们自然也要用笔墨来还击。”

上官芷兰淡淡一笑,

“不过,我们的方式要比他高明。”

“他不是说我们是盘剥百姓的蛀虫吗?”

“好。”

“那我们就做给他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德’。”

上官芷兰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

“我提议,自即日起,联盟之内所有家族一体执行。”

“第一,开仓放粮,赈济领地内的贫民,为期一月。”

“第二,今年秋收,所有佃户,田租减免一成。”

“第三,由各家出资,修缮各地的孔庙、书院,延请大儒讲学,彰显我江南文风之盛,以正视听。”

“他顾长生不是要毁我根基吗?我们就把这根基,筑得更牢!他不是说我们残暴吗?我们就让天下人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

“此计,名为‘以德服人’。”

上官芷兰的声音,在大堂中回响。

这是一个无比精妙的阳谋。

用实际行动,去反击顾长生的舆论攻击,釜底抽薪。

然而,她的话音落下,等来的却不是附和,而是一片诡异的沉默。

那些家主们,一个个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说话。

终于,一个声音弱弱地响了起来。

“开......开仓放粮?这......这得花多少银子?”

说话的是一个小世家的家主,他家族地不大,人却小气。

他这一开口,就像是点燃了火药桶。

“减租一成?上官盟主,这可万万使不得啊!”

一个胖得流油的家主哀嚎起来,

“我家的租子,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三百年来,一分一毫都没少过!这要是开了先例,以后还怎么收?”

“对啊!那些泥腿子,都是喂不熟的白眼狼!你今天给他减一成,他明天就敢要你减两成!”

“修缮孔庙书院?这是好事,但凭什么要我们出钱?让朝廷拨银子啊!”

“就是!我们起兵靖难,已经是为国分忧了,还要我们自己掏腰包?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

刚才还同仇敌忾,喊打喊杀的盟友们,一听到要自己割肉,立刻变了一副嘴脸。

一个个算盘打得噼啪响,脸上写满了“自私”与“贪婪”。

上官芷兰静静地看着他们。

看着他们丑陋的吃相。

她心中第一次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这就是她要依靠的力量?

这就是她要守护的“江南士族”?

一群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守财奴!

跟顾长生麾下那群令行禁止,同心同德的虎狼之师比起来,这些人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够了!”

上官芷兰一拍桌案,发出巨大的声响。

整个大堂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被她身上爆发出的那股气势所震慑。

“国之将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还需要我来教你们吗?”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刺骨的寒意。

“今日割一成租,是为了保住你们剩下的九成!是为了保住你们的田地,你们的家产,你们的项上人头!”

“若是让顾长生打过了长江,你们以为,你们还能留下一粒米吗?”

“到时候,你们所有人都得跟他檄文里说的一样,被挂在城楼上!”

她的一番话,总算让这些家主们清醒了一些。

是啊,跟身家性命比起来,一点粮食和银子又算得了什么?

看到众人开始动摇,上官芷兰缓和了态度。

她耗费了巨大的心力,软硬兼施,连哄带骗,甚至不惜许诺了各种好处,才终于让这个漏洞百出的“仁政”计划,勉强得以通过。

会议结束,家主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脸上依旧带着不情不愿。

空旷的大堂里,只剩下上官芷兰一人。

她看着窗外,只觉得一阵心力交瘁。

她忽然发现,自己最大的敌人,或许不是那个远在江陵的顾长生。

而是她身边这群,烂到了骨子里的“自己人”。

就在这时,侍女青荷快步从外面走了进来,神色慌张。

“小姐,不好了!”

“楚地......楚地那边出事了!”

上官芷行心中一沉。

“说。”

青荷递上一张薄薄的纸,手都在抖。

“我们的人刚传回来的消息......”

上官芷兰接过那张纸,上面抄录的,并非什么军情要报。

而是一首歌谣。

一首用最简单的乡间小调,谱写出来的歌谣。

“......北境王,是青天,分了田地把家还,娃娃读书不要钱。坏地主,是蛀虫,吃我肉,喝我血,北境王,快快来,带着我们把身翻......”

歌词粗鄙直白,毫无韵律可言。

可上官芷兰看着,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她手中的那张纸,仿佛有千斤重。

檄文,读书人还会辩一辩真假。

可歌谣......

是会传唱的。

上官芷兰缓缓闭上眼,她的耳边,仿佛已经响起了那响彻楚地山川的,无数百姓的歌声。

那歌声将汇成一股洪流。

一股足以冲垮一切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