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带英诗人(2 / 2)

考虑到天下第一行书在唐昭陵里不见天日,咱也不能去挖李二的坟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所以,《祭侄文稿》也可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时空

王羲之:“???”

后世子孙怎么能因为皇帝索要就给了呢?家族的气节呢!

咱们琅琊王氏的风骨呢!

咱们可是天下一等一的人家,怕他皇帝?给他看完之后要回来了啊!

王羲之郁闷至极,捶胸顿足,“如此传世之作,就该让世人观阅,怎么就让唐太宗带到地下了!”

“太暴殄天物了吧。”

天幕又好巧不巧的为各朝的观众们展示了后世保存的祭侄文稿模样。

人们清晰的看见原本瞅着也就两尺左右的字帖,硬生生的被各种手段接到了五六米长!

而那些新接上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历朝历代收藏者们的留言。

说是文人墨客们的跋文印鉴云云,倒不如说是“xxx到此一游!”

虽然这种加长版的字帖看起来有些滑稽了许,但也正是历代收藏者们的争相留名,再次让本就价值不菲的《祭侄文稿》又增添了丰富的历史沉淀气息。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

在各色的纸上,那些个密密麻麻的序言印鉴,远比祭文本来的长度更长更工整的同时,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谦卑的站立在一旁,仿佛在膜拜顶天的大佬。

你不知书法,见我如井中蛙观天上月;

你若知书法,见我如一粒蜉蝣得望青天!

涂抹的潦草的祭文,压得那群工整的序言印鉴跋文不敢喘息!

王羲之看到这一幕,被气的晕乎乎的,这本该是他享有的后来人膜拜啊!

全让颜真卿抢了风头!

“李世民,我与你不共戴天,呜呜呜!”

现存《祭侄文稿》(三分之一)

(原作75厘米,加长至530厘米,太长了放不下,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自己搜一下观摩。)

......

「文物界有个专业的说法,叫做:“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这句话描述了宣纸和绢在保存上的特性。

用在这等国宝级文物身上,便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纸质祭文《祭侄文稿》,每一次的对外展览都是对文物本质上的伤害,看一次便少一次。」

「可叹可叹!坏人奸贼尚存。」

「如此国宝却被澎湖主动送给倭寇人去观览。」

「说得是很好听,叫什么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六六六,一个唐朝时期,多次让遣唐使来学习华夏文化的小岛国,何来的自有文明文化?

若没有李唐王朝的大方传授,那岛国别说发展起来成为威胁后世明清海疆的倭寇了,就连现在的名字都没有,毕竟小日子国名是武后亲自取得。」

「但是,请诸君记住:

克里姆林宫永远不会将“叶卡捷琳娜二世沙皇大皇冠”外出展览,卢浮宫永远不会将《蒙娜丽莎》外借展览,埃及吉萨大埃及博物馆也不会将“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外借。

而见证了千年前唐代的国仇家恨的华夏的国宝却被别有用心的贼人,主动送到了小日子国去。

可惜可叹,承载着国仇家恨的国宝,被送到了与我们有着国仇家恨的小日子!」

......

无数天幕前的观众们正要怒叹那岛上的别有用心者时,天幕原本黯淡下的画面忽然又亮起了画面,解说声带着意味深长的语气再次道来。

「对了,正如带英永远不会外借“大明永乐宝剑”、“商青铜双羊尊”“《女史箴图》”、“北齐砂岩观音立像”、“西汉櫑具剑”、“南梁六朝金铜佛”、“隋白玉佛像”、“唐敦煌石藏”

“唐三彩”、“西周康侯簋”、“金磁窑家国永安枕”、“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宋汝窑”、“元青花”、“辽三彩罗汉像”、“明永乐大典”、“清九龙壁”、“清乾隆金瓯永固杯”......」

各朝时空里,观看天幕的先辈们,看着出现了自家朝代的名字和宝物时,同时扣出了问号:

“???”

这带英诗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