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金刀既以刻(2 / 2)

许多普通百姓懂不了深刻的大道理,但他们也知道什么样的皇帝是好皇帝,什么样的官才是好官。

士族们一个个都这样奢靡了,那他们族中出来的子弟能有几分本事?

察举为官后不又是一个为祸地方的大贪官吗?

此时此刻,汉文帝站在群山之巅只觉倍感寂寞。

他掐着手指头算了下,算上秦王子婴和,他就是诸夏第六个皇帝。

如果不算自己哥哥以及子婴的话,他就是第四个皇帝。

诸夏有四百九十五位皇帝,而朕排名这般靠前,前无参考案例的情况下,只是略微出手,就已经到了巅峰吗?

想到这里,刘恒摩挲着下巴,开口道:“原本还想以一个普通皇帝的身份,好好学习一下后世王朝的治国方法。”

“看了半天只让朕看到了恶心二字。”

“实属提不起兴致继续观看啊!”

......

「所以再看一遍刘裕对司马氏皇族和东晋门阀士族的清算,也无怪乎人家残忍了。」

「同样,刘裕的崛起,也让金刀之谶的预言再度被人们忆起。」

金刀之谶从东汉末年至唐朝犹如一把达克里斯之剑,始终悬在每个王朝的皇帝脖颈上。

西晋初年,一本《太上洞渊神咒经》的道教书籍,有着这样一则谶语。

谶语说: “汉魏末时,人民流移,其死亦半。中国人民悉不安居,为六夷驱迫,逃窜江左。”

而等到“刘氏五世,子孙系统先基,至甲午之年”。

便可“刘氏还住中国,长安开霸,秦川大乐。六夷宾服。”

说人话!

满满当当写满了四个大字:刘氏复兴!

东晋时,也有一段流传极广的民谣: “金刀既以刻,娓娓金城中。”

于是等到南朝齐时,史书也有如此记载:

“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

金刀的谶语连皇帝使用金柄刀子都成了忌讳,金刀之谶的巨大影响力可见一斑。

「甚至金刀之谶的魔咒,英明如唐太宗也不能幸免。」

昔年汉光武帝收留了南匈奴人,在五原城外八十里修建了城邑并划出草场给予投效的匈奴人,此后联姻数代人,匈奴王庭几有一半汉室血脉。

黄巾之乱后,东汉朝堂愈发失势,南匈奴人趁此坐大。

不但侵占了汉朝自古以来的漠南草原,甚至多次南下掠夺人口,意图坐大。

南匈奴单于甚至不自量力的自比冒顿。

直到曹操一统北方,北方诸胡还没个眼力劲儿时常掠边。

曹孟德在中原受气很多,但你一个匈奴蛮子凭什么?

就凭你匈奴王室也姓刘?

建安十二年,曹操带着张辽等人北伐。

狠狠给了北方的匈奴人和乌桓人一个大逼兜才让诸胡老实。

其中挨了大逼兜的就有:

赫连勃勃他太爷爷!

——

(匈奴随母姓,南匈奴王族姓刘。)

(刘去卑,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南匈奴右贤王,赫连勃勃太爷爷、独孤信祖宗。

呼厨泉,汉名失载,南匈奴单于,兵败后被曹操囚禁于邺城。

被曹操扇了几巴掌后老实了,后被曹操分裂为匈奴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