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出师表到底写了什么(2 / 2)

“蜀后主的塑像如今还在昭烈庙吗?”

面对李世民的发问,房玄龄哑然,这哪是我知道的?

“陛下,您可以私信一封,问一下益州道大行台或者成都都督府节度使,看看刘禅还在不。”

李世民恍然,自己问房玄龄等人关于三国的历史,政治得失,他们肯定能说个头头是道。

问这些话里长短的趣事,这群人杰们恐怕还真答不上来。

因此,二凤失笑道:“倒可借鉴明朝王爷的做法,将武侯搬入昭烈庙中。”

别真让刘备吃不上香火,君臣移位就好笑了!

......

「唐朝时期,成都节度使又把刘禅给请了回去。

好景不长,到了北宋庆历年间,百姓呼声强大,益州知事顺应民情又给刘禅丢了出去。

南宋绍兴时期,嗯...就是完颜构时期,刘禅像又让请了回去。

到了明太祖洪武时期,第一代蜀王朱椿捐资修缮昭烈庙的时候,无论蜀王还是成都百姓,一致赞同给这个“晦气”的塑像丢出去。

后来,百姓们也考虑到刘备一个人在昭烈庙里可能会孤单,所以将殉国的北地王刘谌请了进去。

于是,现代人所见到的昭烈庙格局就此形成啦!!!

值得一提的趣事是,古代帝皇禅让、臣子就封讲究个三辞三让的礼仪。

阿斗这么来回的被摆弄,也算凑齐了三丢两请了。

不过,最后一请始终没有来临,他再也没能回到昭烈庙里了。」

刘备:......

这是什么很有趣的事儿吗?

当年赵子龙七进七出,杀得曹军片甲不留,好生威风!

如今,阿斗也上演了一番进进出出的好戏。

对此刘备也是哭笑不得:“我算是知道阿斗有多不受百姓待见了。”

每次都是官员请回来,然后百姓抗议请出去。

而百姓们似乎独有温情,怕自己孤单,又不想让他看到其他不争气的子孙而生气,居然别有用心的只将北地王请了进去。

「对于刘禅的争议从古至今一直没个不停。」

「不过,被人们公认的一点是,刘禅自始至终都在严格遵守相父留下的《出师表》」

又是《出师表》?

这里面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啊?为什么后人屡屡提到,就连一些朝代的诗人都为此作诗。

刚才二十八文武的长廊提到的大臣们,有在《出师表》中提到的,甚至会被单独拎出来讲解一下。

貌似很厉害的姜维,后世人也调侃他居然没在《出师表》里出现。

众人好奇得心尖像是挠痒一般,左右刺挠。

“军师,你到底写了啥东西啊?天幕半天都不说。”张飞挠了挠脑袋,直冲冲的问孔明:

“你给俺们透透嘴风呗?”

闻言的诸葛亮哑然。

蜀汉诸葛丞相写的东西,我南阳诸葛亮怎么知道?

无语......

————

———

——

(此下废话不在正文内容2000+字,不计算本日更新文字中。)

(因为作者说装不下去这么多,所以写在末尾)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作者的个人观点,免责声明:不提供任何考究,仅为个人知识储备所理解的私人观点)

(不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等待下一章更新)

(求免费的催更!!!)

答书友问:刘邦的汉太祖高皇帝为什么没有加孝?

孝,本义指遵循规矩。

教,本义使(子弟)遵循规范。

所以开国者无“孝”。

如汉武帝,全谥为汉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刘禅,汉孝怀皇帝。

刘宏,汉孝灵皇帝。

数汉朝(算上季汉)传十九世三十帝,仅有刘邦,刘秀,刘备三人谥号不冠“孝”。

《吕氏春秋》有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

重点是最后一句。

我们都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孝是汉朝的基本治国理念。

所以,汉帝谥号通通冠“孝”以彰显本朝理念。

在《汉书》中,田延年对霍光言: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其中,所谓“宗庙血食”,是指刘氏后人能继续祭祀祖先,让祖先得到血食。

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简单的说就是后代具有祭祀与延续宗庙的责任,同时也隐含继承者的正统性。

由于刘邦是汉朝的开创者,而不是“孝”所强调的继承者身份,因此刘邦谥号上自然无需带“孝”。

刘秀、刘备同样有开创者身份,他们的后代都要“孝”这俩人,所以冠“孝”这个常谥。

西汉祭祀于高庙,东汉祭祀于世祖庙。

季汉祭祀于烈祖庙。

而且,刘备虽然是东汉时期,但他和刘秀一脉不沾边,他的祖宗和刘秀的祖宗都是孝景皇帝之子,中山靖王和长沙定王是兄弟。

刘备带“孝”属于“孝”世祖刘秀,这样就抛弃了自己的祖宗中山靖王,而他又是开创者,带“孝”是不合理的。

假使朱元璋真的看见了朱棣成祖的庙号,第一时间肯定会动怒:自己没有人祭祀了,成了孤家寡人!

虽然现实是朱元璋仍在太庙里,因为太宗改成祖是一百多年后的事,而且朱棣不是开创者,只是道士皇帝想让他爹进太庙而强行改的。

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