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大汉忠良:袁神歧董!(2 / 2)

【“我有个疑问,既然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屡次提到先帝,那为何刘禅不重用先帝呢?\/.大聪明.ej”

追评:“你也是甜菜!”

追评:“因为先帝老摔他,刘禅记仇,因此不用。”】

刘备:“???”

“我何时摔过阿斗了?”刘备蹙着眉,心中不解溢于面容上。

“咳!”众人不语,庞统更是一知半解,只有孔明躲闪着道:

“后世人说的应该是长坂坡旧事...”

刘备:...

“主公莫待!后人言语多有促狭,哈哈...”诸葛亮尬笑着安慰道。

【“地府里,诸葛家三兄弟一对账,明明三家都下注了啊,怎么就是不对呢?”】

【“愣是没问一句蜀汉咋样了。”

追评:“就差问复兴大汉了吗,哈哈哈!”

追评:“刘渊也是刘,刘汉也是汉室!”

追评:“刘必烈也是刘!”】

西汉时期

“乃公觉得十分有九分的不对,这是乃公的直觉,但乃公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刘邦摇晃着手中的酒杯,抿了一口酒,又是道:

“刚才还汉献帝呢,现在又来了个蜀汉,后面还跟着个刘汉,乃公的大汉到底亡了没?”

一向不羁的刘邦此刻也有些为难了,琢磨不透天幕里的谜语人们在说什么。

与此同时,汉朝的诸帝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大汉到底有没有再兴,值不值得庆祝。

明明那些话连在一起就是在说刘禅的功劳,可正经里中透露着不对劲。

“朕的大汉还能再翻个身?”

东汉末年

公事堂里的氛围有些诡异,一众人从开始提到刘禅起,除了张飞谁的脸上都没有笑容。

沉默了半晌后,诸葛亮沉吟了下道:

“或许,此事另有隐情?”

阿斗现在还小,他们也看不出这孩子未来的成就。

而且,天幕一句“没问大汉”的促狭之言,直接将众人心中的阈值打到了最低。

俗话说,不抱有最高的希望,就不会有失望。

这,可能就是此时众人的心态了。

「袁本初人生高光时刻!#袁神歧董#四世三公#大汉忠良」

天幕上画面又是一转,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中,随着电影式的从中间开场后,一副天下疲敝、处处凋零的乱世景象浮现而上。

「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刘宏驾崩于太微宫,嫡长子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

「中央权柄一分为三,少帝之母何太后成为了“六后称朝”的最后一人。」

“六后临朝?这不对劲吧!”

刘彻的嘴角一抽,天幕说的话他都懂,连在一起怎么就不懂了?

是不懂?还是不想懂?

字面的意思刘彻自然明白,所以他的眉头才拧成了一团。

“我大汉建国此时已有七十余年,尚且只有一位太后称朝,就连朕的皇祖母也没获得称朝的权柄。”

刘彻犯着嘀咕,心里总有些不太踏实。

「彼时,由于东汉地方豪杰从未得到有效遏制,皇帝普遍年幼且大多数无法活到成年,致使朝堂之上权臣、外戚横行独权。」

「长到成年的皇帝为了亲政不得不扶植宦官对抗外戚和豪强势力。

刘宏也是这其中的皇帝之一。

他甚至做到了:张常侍为我公,赵常侍为我母的地步。」

「由此,张让、赵忠为首的十二个宦官因为皇帝的背书而权倾一时,被朝野称为“十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