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既然已经确定下来,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定地去执行它,这是唯一的道路。然而,此时此刻的林烬,与之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自由地移动,随心所欲地释放出强大的能量,而是变成了一块深深扎根于古老骸骨之中、与这片坟场的沉寂规则初步融合的“活体墓碑”。
这意味着,他现在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任何过于剧烈的能量波动或者异常的移动,都有可能会引起那高悬于规则之上的“裁决之眼”的警觉,从而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所以,林烬必须要找到一种全新的、适合他当前“身份”的行动方式。这种方式既要能够让他顺利地执行计划,又不能引起“裁决之眼”的注意,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守墓人的意识就像那永恒不变的背景辐射一般,默默地承载着他的存在。对于他那“窃火”的念头,守墓人的意识既没有给予鼓励,也没有加以阻止,似乎只是在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观察着这个有趣的变量如何在既定的程序中运行。
林烬将自己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到了体内那如同化石纹理般的能量网络之中。而此刻,这个能量网络或许更应该被称之为“沉寂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内部,四种力量——熵灭、有序、虚无和悲歌,被强行压缩和沉淀在了一起。它们就像是被封存在琥珀中的远古昆虫一样,虽然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活性,但这种活性已经被压低到了极致,呈现出一种极低的平衡状态。
这四种力量既是林烬的根基所在,同时也是他此时此刻无法轻易动用的底牌。
他的感知,则与古骸、与这片坟场的沉寂基质紧密相连。他尝试着,不再以能量触须的形式去探查,而是将自身的感知,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般,融入坟场那无处不在的、由无数文明悲鸣和信息残响构成的背景数据流之中。
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他不再是外部观察者,而是成为了这数据流的一部分。他能“听”到那些破碎信息更加清晰的“声音”,能“看”到那些文明残像更加具体的细节,甚至能隐约感受到这片坟场底层数据流动的某种……规律与路径。
编织者们工作时散发的、冰冷有序的精神指令波;共鸣水晶作为能量与信息节点散发出的、稳定而诱人的“信息引力”;甚至包括那些飘荡在坟场各处的、更加微小的信息尘埃(可能是某个个体强烈的执念,或是一段未被完全分解的技术片段)……所有这些,都在这片浩瀚的数据海洋中,遵循着某种看不见的轨迹在流动、交换、沉淀。
他,林烬,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那块崭新的墓碑。它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沉寂”信息特征,仿佛是这片数据流中的一个微小但却不可忽视的存在。
就在这时,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突然亮起的烛火一般,在他那冰冷而缓慢的意志中缓缓升起。这个念头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强烈,让他不禁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可能性。
他是否能够……伪装成一段无害的、自然沉淀的“信息残响”,顺着这坟场固有的数据流,悄无声息地接近他的目标——那些被编织者严密守护的共鸣水晶呢?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精细且冒险的操作。他需要将自己的“信息指纹”完美地模仿那些无意识的、早已死去的文明残像,不能有丝毫属于“活物”的主动意图或逻辑结构。因为任何超出背景噪音模式的“异常”信息波动,都可能会被编织者那高效的信息过滤网络察觉到。
然而,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烬却毫无惧色。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世界的力量都吸入体内一般,然后慢慢地呼出,让自己的心境逐渐平静下来。
他的思维如同一条灵动的鱼,缓缓地游入了这片数据流的海洋之中。他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着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就像是在触摸着宇宙的脉搏一样。
林烬开始尝试着去完成这个任务。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彻底地内敛自己的意志。他将那代表着自我意识的意志光点,小心翼翼地隐藏到“沉寂核心”的最深处,就像是一只冬眠的熊,将自己深深地埋入洞穴之中,与外界完全隔绝。
随着他的意志逐渐内敛,他的思考速度也被强制放缓,就像是时间在他的世界里变得缓慢了起来。他的情感波动也被完全冻结,不再有喜怒哀乐的起伏,只剩下一片平静的湖面。
在这种状态下,林烬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块真正的石头,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情感,只有物质的属性和信息的残留。他就像是一块被时间遗忘的石头,静静地躺在这片数据流的海洋之中,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其次,是信息的模仿。他调动起体内那“凋零悲歌”的意境,这意境本就源自无数毁灭文明,与坟场的背景高度同源。他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这股意境,覆盖在自身那独特的、由四种力量融合而成的沉寂信息特征之上,如同给一件奇特的兵器覆盖上厚厚的、与周围环境一致的尘埃和锈迹。
然后,是顺应“流势”。他不再主动“移动”感知,而是仔细感受着周围数据流的微弱流向——那些因编织者活动、残骸引力微扰、甚至是宇宙背景辐射差异而产生的、极其细微的数据压力差。他调整着自身信息体的“朝向”和“密度”,让自己像一片羽毛,被这无形的数据之风,缓缓吹向距离他最近的一处编织者工作节点。
过程缓慢得令人窒息。以这种速度,移动到目标位置可能需要标准时间数天,甚至更久。而且,他必须时刻维持着这种极致的“伪装”,不能有丝毫松懈。
时间在绝对的沉寂与伪装中流逝。林烬如同一段真正的幽灵数据,在坟场的信息海洋中随波逐流。他“路过”了冻结着狰狞面孔的冰巨星碎片,“穿过”了残留着疯狂呓语的精神污染团,“聆听”了更多文明在“苍白之灾”下最后时刻的绝望。
这些信息不断冲刷着他,让他对“织网者”机制的冰冷与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他心中那被封存的、名为“复仇”与“守护”的火焰,在冰层之下燃烧得更加冰冷而坚定。
不知过去了多久,他终于“漂流”到了他的第一个目标附近——一个由三个银灰色“茧”和一个小型“脑状水母”(比之前见过的中央主体小得多)构成的编织者次级工作节点。这个节点正围绕着一块巨大的、蕴含着丰富晶体结构的星球碎块工作,数块拳头大小的共鸣水晶悬浮在节点中央,散发着诱人的幽蓝光芒。
成功靠近,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不惊动编织者的情况下,从它们严密守护的节点中“窃取”共鸣水晶的能量与信息?
硬抢是自杀。即便他恢复全部力量,面对一个完整的编织者节点也胜算渺茫。
他需要利用规则,利用他作为“异常数据”的特性。
他维持着完美的信息伪装,如同一段无害的背景噪音,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这个节点的工作模式。
他发现,编织者们并非时刻不停地向共鸣水晶注入能量和信息。它们的工作是周期性的:汲取(从残骸中分解提取) -> 提纯(在“茧”内部进行初步处理) -> 传输(通过能量丝线将精炼后的能量和信息流注入共鸣水晶) -> 稳定(暂停传输,让水晶内部结构自我平衡和固化)。
而在“传输”阶段,当那精纯的幽蓝能量流通过能量丝线,连接“茧”与共鸣水晶的瞬间,两者之间会建立一个短暂的、高度有序的信息通道!
这个通道是双向的!不仅是能量和信息从“茧”流向水晶,水晶本身的状态信息(能量饱和度、结构稳定性、信息整合度)也会实时反馈给“茧”和作为控制核心的“脑状水母”,以便它们调整接下来的工作参数!
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在林烬那冰冷缓慢的思维中逐渐成型。
他不需要夺取整个水晶。那目标太大,立刻会被发现。
他只需要……在信息通道建立的瞬间,伪装成共鸣水晶反馈回去的“状态信息”,将自身的一缕极其微小的、携带者他“沉寂核心”特质的探测念丝,逆着数据流,反向注入到编织者的能量丝线之中!
这缕念丝不包含攻击意图,不携带异常能量,它只做一件事——读取!如同病毒代码潜入系统日志,它只负责复制、记录流经能量丝线的、那些被提纯后的文明“核心代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