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97章 乡土生态

第197章 乡土生态(2 / 2)

农场的 “非遗农产品加工区” 也同步启动,工人将草药制成 “竹草汁薄荷茶”,包装用竹编小罐,附 “草木检测报告”(无农药残留);将楠竹嫩笋做成 “脆笋罐头”,用陶土罐封装,印银草纹标识。“这些产品要通过全球非遗 App 销售,标注‘六巷生态农场直供’,” 林羽指着包装上的溯源码,“扫码能看种植、加工、检测全过程,让全球客户放心买。”

午时末,首批生态农产品完成包装,共 500 份薄荷茶、300 罐脆笋,当天就接到欧洲订单 200 份。李大叔望着满仓的产品:“以前楠竹只能卖原料,现在能做茶、做罐头,还能搞生态旅游,产业链长了,村民的收入也多了,” 王婶补充:“还要在农场里搞‘采摘体验’,让游客摘草药、挖竹笋,学用竹草汁做肥料,” 林羽望着热闹的农场,突然懂得 “生态农场非易事,本土提质促增收” 的道理 —— 非遗本土振兴的生态价值,藏在作物的多元、加工的延伸、体验的设计里,藏在每个为乡村增值铺路的瞬间。

未时?巴西民宿,文旅落地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六巷非遗民宿里,王婶正通过视频指导当地员工布置客房。屏幕上,员工们将竹编台灯罩(六巷供应藤丝,巴西当地编织)挂在床头,将银草纹抱枕(巴西刺绣 + 六巷银草设计)摆上沙发,每个装饰都附 “非遗故事卡”:“这台灯罩的藤丝来自中国六巷老竹坡,验艺草检测韧性达标;这抱枕的银草纹象征非遗协同,” 王婶还提醒:“客房里要放草木检测工具包,让游客体验用银草测银饰、用验艺草测竹编。”

民宿的 “非遗体验课” 也同步筹备,巴西传承人卡洛斯计划教游客编 “红木竹编挂饰”(红木木屑混合陶土做底座,竹编做装饰),王婶远程指导:“红木底座要用陶草检测含水率(12%),竹编用 0.5 藤丝,验艺草泛绿合格,” 卡洛斯试着做了一个,检测合格后兴奋地说:“这样的体验课既能教游客手艺,又能卖挂饰,肯定受欢迎!”

未时末,巴西民宿试营业,首批接待 20 名国际游客,体验课预约爆满。游客玛丽体验完草木检测后说:“以前不知道竹编、银饰还有这么多门道,六巷的非遗太有趣了,以后要带朋友来,” 林羽望着民宿直播,突然懂得 “巴西民宿非易事,文旅落地促融合” 的道理 —— 非遗全球文旅的魅力,藏在装饰的融合、体验的设计、游客的认可里,藏在每个为南美文旅铺路的瞬间。

申时?原料库扩容,全球协同

六巷国际原料库的新库区里,林羽正与全球基地对接新增原料的标准制定。巴西基地送来的红木样品,需用 “红木草检测法”(六巷研发,泛深红证明材质优良);肯尼亚送来的芦苇样品,用芦草检测(泛绿证明韧性达标);印度送来的纱线样品,用 “纱草检测法”(泛浅紫证明无化学染色)。

“所有新增原料都要录入全球原料溯源平台,标注检测方法、标准参数、适用场景,” 林羽指着平台上的原料库界面,“比如巴西红木适合做装饰底座,肯尼亚芦苇适合编篮子,印度纱线适合与竹编结合,” 他还组织六巷检测团队与各国基地共建 “全球原料标准数据库”,实时更新检测数据,确保原料质量统一。

申时末,原料库新增 3 类全球原料,库存总量突破 500 吨,覆盖 15 个国家的非遗需求。巴西基地的卡洛斯说:“有了统一标准,我们的红木能卖给全球非遗工坊,收入比以前多了 3 倍,” 肯尼亚的奥马里补充:“芦苇也能卖钱了,村民们种芦苇的积极性更高了,” 林羽望着扩容的原料库,突然懂得 “原料库扩容非易事,全球协同促共赢” 的道理 —— 非遗全球产业的共生基础,藏在原料的多元、标准的统一、数据库的共享里,藏在每个为全球原料流通铺路的瞬间。

酉时?少年预演,标准共守

六巷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小雨团队与肯尼亚、巴西少年进行 “全球少年非遗大赛” 线上预演。肯尼亚少年展示 “雨水收集篮” 的半成品:楠竹藤丝 0.5,验艺草检测泛绿,但芦苇编得太松,小雨建议:“每厘米编 5 纹,和竹编的密度一致,这样能更好地收集雨水,” 奥马里的儿子小奥马里立刻调整,重新检测后合格。

巴西少年展示 “红木竹编挂饰”,底座含水率 13%,陶草检测泛黄,小明提醒:“要烘干到 12%,不然容易开裂,” 巴西少年按建议调整后,检测合格。预演中,各国少年还互相分享检测小技巧:印度少年发现 “纱线泡竹草汁后更结实”,墨西哥少年摸索出 “陶土加芦苇纤维更耐用”,这些技巧都被记录进大赛 “最佳实践手册”。

酉时末,预演结束,各国少年约定下周再预演一次,确保作品符合标准。小雨笑着说:“虽然语言不同,但我们都懂草木检测,都想做出最好的生态作品,这就是非遗的力量,” 林羽望着互动的场景,突然懂得 “少年预演非易事,标准共守显同心” 的道理 —— 非遗全球代际传承的凝聚力,藏在问题的解决、技巧的共享、标准的坚守里,藏在每个为全球大赛铺路的瞬间。

戌时?全球 App,数字赋能

六巷电商园的数字运营中心里,林羽团队正举行 “全球非遗 App” 上线仪式。App 设 “原料对接”“订单中心”“检测学院”“生态社区” 四大板块:“原料对接” 支持全球基地实时调货,比如肯尼亚基地缺藤丝,可直接向六巷下单;“检测学院” 有 20 种语言的草木检测教程,含 VR 体验(模拟用验艺草测竹苗);“生态社区” 供全球传承人分享非遗与生态结合的案例,比如六巷的生态农场、肯尼亚的竹苗固沙。

非洲片区负责人演示斯瓦希里语版本:“当地传承人不用懂英文,也能学检测、下订单,” 他还展示 “AI 客服” 功能,能用 10 种语言解答问题,比如 “楠竹在非洲怎么抗旱”“芦苇检测不达标怎么办”。上线 1 小时,全球下载量突破 1 万次,肯尼亚、巴西、印度的传承人纷纷注册,发布原料需求和作品展示。

戌时半,App 接到首笔跨国订单:巴西民宿向肯尼亚基地订 100 根芦苇,用于编装饰画,通过 App 自动匹配物流,3 天内送达。林羽望着后台数据:“App 不仅是工具,更是全球非遗传承人的‘连接器’,” 赵阿公补充:“以后不管在哪个国家,只要打开 App,就能学手艺、找原料、卖产品,太方便了!” 望着不断增长的下载量,突然懂得 “全球 App 非易事,数字赋能通全球”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协同的数字化支撑,藏在多语的适配、功能的实用、社区的互动里,藏在每个为全球传承铺路的瞬间。

亥时?全球复盘,未来共生

六巷工坊的 “技艺枢纽台” 旁,联盟团队、村民代表、全球基地伙伴(线上参会)围坐在一起,复盘全球落地成果,规划未来。赵阿公翻着成果本:“肯尼亚基地带动 200 人就业,巴西民宿试营业爆满,全球少年联盟 30 国参与,国际订单突破 1 亿元,草木检测法推广至 20 国,” 他指着 “全球非遗生态图”,“非洲的竹苗、南美的红木、亚洲的纱线,都能通过 App 流通,这就是全球共生的样子。”

孙阿婆提议:“明年要在 10 个国家建非遗生态农场,推广六巷的‘楠竹 + 林下作物’模式,还要培训 1000 名国际指导员,” 李大叔补充:“要培育更多楠竹抗寒品种,适合不同国家的气候,让更多地方能种楠竹、搞非遗,” 小雨团队则计划:“全球少年非遗大赛每年办一次,下届主题是‘非遗与文化传承’,让更多少年了解各国非遗故事。”

林羽总结未来目标:2025 年全球非遗基地达 20 个,生态农场 15 个,少年联盟覆盖 50 国;2026 年推动 “草木检测法” 成为联合国非遗原料检测通用标准,让六巷模式真正惠及全球乡村。

亥时末,复盘会结束,大家走出工坊,望着六巷的夜景:国际原料库的灯光亮着,生态农场的楠竹在月光下静静生长,智能车间的机器仍在运转,少年工坊的大赛教具包整齐摆放。林羽摸了摸衣褶里的验艺草,叶片上沾着全球各地的泥土气息 —— 肯尼亚的红土、巴西的红木屑、印度的纱线纤维,映着工坊的灯光,也映着非遗从乡土走向全球的壮阔未来。只要守住匠心的根、协同的心、生态的念,六艺非遗就能成为连接全球乡村的纽带,让 “乡土非遗、全球共生” 的梦想,在每一个基地、每一场大赛、每一代传承里,慢慢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