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178章 非遗无界

第178章 非遗无界(2 / 2)

午时末,首批天然染料染制的傣锦丝线打包发往西安分中心,用于制作定制款皮影灯的装饰带。林羽望着染坊里的染料锅,突然懂得 “天然染料非易事,环保达标破壁垒”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合规,藏在染料的改良、检测的严格、标准的对接里,藏在每个为绿色传承铺路的瞬间。

未时?少年联线,跨洋传艺

工坊的 “少年非遗直播间” 里,阿竹、阿银正和欧洲年轻传承人莉莉视频连线。莉莉擅长皮革工艺,她拿着一块牛皮:“我教你们用皮革做挂件底座,” 她用刻刀在牛皮上刻出六边形,“你们教我编竹编盖子,我们做一个‘竹编皮革盒’。”

阿竹取出 0.5 的藤丝,一步步教莉莉编 “平纹编法”:“每根藤丝要拉紧,对齐标记线,” 莉莉刚开始编得歪歪扭扭,阿银用手机拍下竹编步骤图,发给她:“按这个图的步骤来,每编 3 根主丝换一次方向,” 半小时后,莉莉终于编出整齐的盖子,她把盖子粘在皮革底座上,“太漂亮了!我要做 10 个送给朋友,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竹编和欧洲皮革的合作品。”

林羽在后台帮忙翻译,还发起 “跨洋传艺挑战”:让国内外的年轻传承人用对方的技艺元素做作品,下周提交。“少年之间的交流更轻松,没有语言障碍,靠手势和图片就能懂,” 林羽看着弹幕里的互动,“莉莉说想明年过来学竹编,阿竹也想去欧洲学皮革工艺,这就是传艺的力量。” 未时末,联线结束,阿竹、阿银在直播间展示合作的 “竹编皮革盒”,观众纷纷下单,想定制同款。林羽望着热闹的直播间,突然懂得 “少年联线非易事,跨洋传艺续薪火”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未来,藏在年轻的互动、技艺的互学、梦想的互通里,藏在每个为代际传承铺路的瞬间。

申时?国际培训班,多元授课

六巷工坊的 “国际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正式开课,20 名学员中有 10 名来自欧洲、东南亚,赵阿公负责教竹编,孙阿婆教银饰,林羽讲国际物流与合规。“编竹编首先要选竹,” 赵阿公拿出验艺草和不同年份的竹料,“草叶泛绿的是 3-5 年的竹,适合编皮影灯;泛黄的是老竹,适合编承重的筐,” 欧洲学员马克拿起竹料,用草叶检测:“真的会变颜色!这种选料方法太实用了。”

孙阿婆教银饰焊接时,特意讲了国际标准:“欧洲的银饰纯度标准是 925 银,我们用 999 银,焊接温度要调整到 780c,既符合你们的纯度要求,又能保证牢固,” 她让学员用银草检测焊好的银饰,“草叶泛绿,说明焊接合格,以后你们做银饰,就能用这个方法自检。”

林羽的课程则聚焦 “国际订单处理”:从客户沟通(明确定制需求)、生产对接(按标准生产)、报关检疫(准备资料)到物流跟踪(实时查看进度),他还分享了之前欧洲订单的案例:“因为没注意欧洲的电压标准,首批银饰焊枪没法用,后来我们换成宽电压款,大家以后要提前了解客户所在国的标准。” 申时末,学员们动手实践,马克编出迷你竹编挂件,东南亚学员玲做了银草检测的银书签,都符合六艺标准。林羽望着学员们的作品,突然懂得 “国际培训班非易事,多元授课育人才”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普及,藏在技艺的教学、标准的传递、经验的分享里,藏在每个为全球传承铺路的瞬间。

酉时?中欧博览筹备,展区规划

联盟总部的会议室里,林羽和欧洲非遗组织的代表安娜一起规划 “中欧非遗博览会” 展区。博览会主题定为 “技艺同源,文化共融”,展区分为三大块:“技艺展示区” 交叉摆放中欧非遗作品,比如竹编皮影灯旁放欧洲皮影,六艺银饰旁放欧洲珐琅;“联名款展区” 展示合作开发的产品,比如竹编蕾丝挂件、珐琅银草银饰;“互动体验区” 设置中欧技艺体验项目,游客能学编竹编、做珐琅,“每个展区都要放双语解说牌,还要有‘文化故事墙’,讲中欧技艺的历史渊源,” 林羽指着规划图,“比如竹编和欧洲藤编的起源,虽然地域不同,但都是用植物纤维创作,有共通的智慧。”

安娜建议在展区中心设 “融艺树”:用竹编做树干,欧洲的蕾丝做枝叶,挂上中欧传承人的手作,“象征中欧非遗像树一样扎根、生长、融合,” 她还提出邀请中欧的老匠人现场演示,“让观众看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比单纯看展品更有感染力。”

酉时末,展区规划确定,林羽将方案发给各分中心:西安分中心负责制作竹编皮影灯和联名款挂件,苏州分中心做珐琅银草银饰,广州分中心准备天然染料的傣锦,“要在明年 3 月前完成所有展品,还要提前申请国际物流舱位,避免耽误博览会,” 林羽说。望着规划图上的 “融艺树”,突然懂得 “博览筹备非易事,展区规划显匠心”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盛会,藏在展品的搭配、故事的传递、体验的设计里,藏在每个为跨文化共鸣铺路的瞬间。

戌时?首批订单发货,跨洋启程

武汉枢纽的仓库里,首批欧洲定制款竹编灯正在打包。每盏灯都用竹草织的软布包裹,箱内放着验艺草证书(证明符合六艺标准)和环保检测报告(符合欧洲标准),箱外贴着双语标签:“产品名称:玫瑰纹样竹编皮影灯;材质:0.5 楠竹藤丝;数量:500 盏”,货代的工作人员正扫码核对:“每箱都有 GpS 定位,到欧洲后会给你们发签收通知,” 老周仔细检查每箱:“不能少一盏,也不能有损坏,这是我们的第一笔大批量国际订单,要打响名气。”

林羽通过视频连线目送货车离开:“这批灯不仅是产品,更是六艺的名片,希望能让更多欧洲人喜欢中国非遗,” 赵阿公在一旁叮嘱:“告诉西安分中心,下批定制款要更精细,玫瑰纹样的曲线要更流畅,不能辜负客户的信任。”

戌时半,货车抵达上海港,准备装船运往欧洲。林羽看着物流跟踪系统上的 “已离港” 提示,突然想起第一次帮赵阿公编竹筐的场景,那时从没想过六艺能走出六巷、走向世界。他摸了摸衣褶里的竹草种子,种子已经长出细芽,叶片上的露水,映着港口的灯光,也映着非遗跨洋远行的希望。林羽突然懂得 “首批订单发货非易事,跨洋启程开新篇” 的道理 —— 非遗国际化的跨越,藏在打包的细致、检测的严格、期盼的真诚里,藏在每个为文化传播铺路的瞬间。

亥时?总结规划,未来可期

联盟核心团队的夜会在工坊召开,屏幕上显示着欧洲小展的成果:定制订单 1200 件,合作意向 8 个,国际培训班学员 20 名,国际平台注册用户 1 万 +,“这些成果只是开始,” 赵阿公说,“明年我们要去法国、德国办展,还要在欧洲设一个‘六艺非遗体验中心’,让当地观众能长期体验竹编、银饰。”

阿竹、阿银提出 “少年国际传承计划”:选拔 10 名优秀少年传承人,去欧洲的手工艺学校交流学习,同时邀请欧洲的少年来六巷,“我们要让年轻一代成为中欧非遗交流的桥梁,” 阿竹说,阿银补充:“还要开发‘少年融艺系列’文创,用我们和欧洲少年合作的设计,比如竹编皮革包、蕾丝银书签。”

林羽则规划供应链和平台升级:在欧洲设临时仓库,缩短交货周期;优化国际版平台,增加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和欧洲的环保机构合作,开发更符合当地标准的原料,“我们要把六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非遗品牌,既有传统根基,又有现代活力,” 林羽说。

亥时末,会议结束,大家走出工坊,望着天上的月亮。赵阿公指着月亮:“以前觉得月亮就照六巷这一块地方,现在知道,月亮也照欧洲,我们的手艺也能跟着月亮走,” 阿竹望着月亮,说:“以后看到月亮,就想起在欧洲教外国人编竹编的场景,” 林羽望着月亮,突然觉得六艺非遗就像这月亮,无论照到哪里,都能带来温暖和光亮。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在六艺非遗全国地图上,轻轻贴上欧洲体验中心的标记。地图上,国内的 7 个分中心和欧洲的标记连成一片,像一条跨越山海的纽带。他摸了摸衣褶里的竹草芽,叶片上的露水,映着地图上的光点,也映着六艺非遗无界传承的壮阔未来 —— 只要匠心不灭,文化相融,老手艺就能跨越国界,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