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规则道书 > 第45章 阳生万物

第45章 阳生万物(1 / 2)

立春的晨光带着温润的暖意,漫过春和村的田埂。林羽踩着半融的积雪走进村口时,脚底的泥水 “噗嗤” 轻响,与远处鞭春牛的 “噼啪” 声、孩童放风筝的 “欢笑声” 交织成立春特有的生机 —— 这是 “阳气初动,万物始生” 的时节,连空气里都飘着 “一半是破冰的动,一半是萌动的静” 的气息,像给整个村子掀开了厚绒被,既不浮躁也不滞涩。

村头的打谷场,几个穿棉袍的老汉正用彩绸装饰春牛。牛身的红绸绑成 “卍” 字结,绳结间距五寸,“这牛得‘披三彩’,” 绑绸的动作同步,红绸饰首,绿绸饰身,黄绸饰尾,“《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彩应三才,才合立春启蛰的理。”

林羽站在场边,看春牛在晨光里泛着油光。牛身的高度五尺,长度八尺,“这叫‘合度’,” 老汉口呵白气解释,手掌拍打牛背的动作如抚玉,“《易经》‘大壮卦’说‘刚以动,故壮’,立春鞭牛,得让牛既显雄壮,又不夸张,不偏不倚才是启蛰的气象。” 春牛旁的犁铧擦得锃亮,犁柄缠着的青布在风里轻颤,“这布能引阳气,” 老汉往犁尖抹了点豆油,“豆油滑利,也算给春耕开个好头。”

按乡老指引去看迎春仪式时,林羽路过村中的花坊。穿绿布裙的姑娘正往花盆里栽迎春,花枝在陶盆里舒展的弧度匀如新月,“这花得‘斜插’,” 埋土的力度均匀,每株的根须埋深三寸,“《齐民要术》说‘春栽宜斜,秋栽宜直’,立春栽花,得借阳气往上长,不僵不蔫。”

花坊的花盆在架上排成方阵,每个盆的口径一尺,高度八寸,“大则难搬,小则易干,” 摆盆的动作沉稳,“《易经》‘井卦’说‘改邑不改井’,栽花得有定形,才合生长之理。” 花枝修剪的残段被收进竹篮,“这残能插瓶,” 拾掇的老妪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立春,得用全物,不扔余枝。”

祠堂前的迎春坛已摆好祭品,穿长衫的族长正摆放五谷。麦、黍、稷、菽、稻堆成小丘,每堆的直径三寸,“这祭得‘辰时开始’,” 他调整祭品的位置,呈 “井” 字形排列,“《礼记》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咱乡野虽简,也得守‘启蛰’的礼数。”

祭品中的酒爵斟得七分满,“满则溢,浅则敬,” 斟酒的动作如量水,“《易经》‘谦卦’说‘谦尊而光’,迎春不贪满,才显诚心。” 孩童们捧着自制的春幡,幡上的 “春” 字用朱砂写得工稳,“这是‘引春旗’,” 他们齐声说,“保佑阳气渐盛,万物生长。”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淌过祠堂,林羽坐在石阶上看村民们撒谷。穿短打的后生将谷种撒向田野,谷粒在空中划出的弧线匀如流星,“这谷得‘撒成扇形’,” 撒种的动作如挥鞭,每亩撒种三升,“《道德经》说‘动善时’,立春撒谷,得借东风匀播,不密不疏才好发芽。”

后生们用木耙轻划地面的动作均匀,耙齿入土的深度一寸,“太浅则鸟啄,太深则难出,” 耙地的力度恰到好处,“《易经》‘解卦’说‘雷雨作,解’,松土得轻,才不伤土中蛰虫。” 撒剩的谷种被收进陶罐,“这种得‘留一升’,” 装罐的动作麻利,“《齐民要术》说‘留种如留金’,得备着补苗。”

村西的菜窖前,几个妇人正开窖取菜。窖门的木栓涂着桐油,开启的声响 “吱呀” 轻颤,“这窖得‘半日开’,” 取菜的动作如探物,先开缝透气,再全开取菜,“《黄帝内经》说‘春气通肝’,立春开窖,得让菜慢慢见阳,不寒不燥。”

取出的白菜在窖边排成列,每棵菜的外层剥去两片,“老叶能喂猪,” 剥菜的动作麻利,“嫩叶留着吃,《易经》‘萃卦’说‘聚以正也’,分用才不糟践。” 菜窖的内壁铺着新换的稻草,“这草能吸潮,” 铺草的动作均匀,“就像做人,得常换新气才精神。”

村东的河畔,几个匠人正修渔船。穿青布衫的船匠用麻线缝补船板,针脚的间距三分,“这船得‘立春修’,” 补缝的动作如绣花,每寸缝三针,“《考工记》说‘春水软,修船易密’,此时补船,得借水软之利,不漏不渗。”

修好的渔船在岸边排成队,每船的桨数四支,“左二右二,” 摆桨的动作整齐,“《易经》‘坎卦’说‘水洊至’,船桨对称,才好行船。” 船板的余料被收进竹筐,“这料能做鱼漂,” 削料的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立春,修了好船,也得用余料捕鱼。”

傍晚的霞光给春牛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阶上,看村民们分春饼。穿蓝布裙的妇人用竹篮装饼的动作麻利,每户的数量按人口算,“成人两张,孩童一张,” 分饼的声音在晚风里散成暖雾,“《道德经》说‘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多的给孤寡老人,他们更需春味。”

分饼的姑娘用荷叶包饼的动作自然,叶上的 “春” 字用胭脂点染,“这包给李奶奶,她牙口不好,多卷点嫩葱,” 包饼的动作仔细,“那包给张渔夫,他要出船,多卷点酱肉。” 饼坊的面渣被收进竹筐,“这渣能喂鸡,” 运渣的老汉推着车往鸡舍走,“碎渣掺谷糠,能让鸡下蛋,就像立春,做了好饼,也得用面渣养禽。”

村中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春卷。穿绿布裙的厨娘往面皮里加豆芽的动作均匀,每张皮放二两馅,“这卷得‘三折成筒’,” 卷皮的动作如折书,第一折裹底,第二折收边,第三折封口,“《易经》‘巽卦’说‘随风,巽’,立春吃卷,得松紧合宜,不裂不散才好。”

炸好的春卷在竹匾里排成列,每列十根,“十为全数,” 摆卷的动作麻利,“《道德经》说‘数穷于十’,借数祈丰,才合时宜。”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粉,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粉撒在春卷上,” 碾粉的妇人笑着说,“香得很,就像立春的日子,暖里带鲜。”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春汤。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萝卜、葱白、生姜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汤得‘武火煮沸,文火熬香’,”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摇橹,“《黄帝内经》说‘春宜辛甘’,立春喝汤,得香而不烈,暖而不燥。”

熬好的汤装在陶碗里,食材浮沉均匀,“每人一碗,” 分汤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生姜,孩子多放萝卜,”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各得其所欲’,这样才都舒坦。” 灶台边的竹篮里,腌好的芥菜切成丝,“这菜能开胃,” 切菜的姑娘动作麻利,“立春寒,配汤吃正好醒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