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的潭州理工大学,春寒料峭,却掩不住校园里重新焕发的活力。
学生们三三两两,抱着书本穿梭于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讨论着新学期的课程和趣事。
在这片喧闹的背景下,行政楼的档案室却像一处被时光遗忘的安静角落。
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灰尘的档案架间投下斑驳的光影。
李建平主任像往常一样,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后,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泛黄的卷宗。
他的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然而,这份宁静被一阵礼貌的敲门声打破了。
“请问,是李建平主任吗?”
一个穿着朴素、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男子站在门口,脸上带着谦和而略显腼腆的笑容。
他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看起来像个勤奋的研究生。
李建平抬起头,从老花镜上方打量了一眼来人,目光平静无波:
“我是。请问你有什么事?”
年轻人快步走进来,微微躬身,递上一张名片:
“李主任您好,我叫刘明,是省社科院的一名助理研究员。我正在做一个关于本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人才流动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课题,想来查阅一些当年的档案资料,特别是关于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引进和落地的情况。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他的说辞流畅自然,态度恭敬有礼,几乎毫无破绽。
李建平接过名片扫了一眼,省社科院的头衔看起来是正规单位。
他脸上露出程式化的温和笑容:
“刘研究员客气了,支持学术研究是我们档案室的工作。不知道你想具体查阅哪方面的资料?年代有点久远,可能需要时间查找。”
“主要是想看看当年一些来自京城的专家,比如在材料科学、自动化这些领域,有没有在潭州短期工作或留下重要技术资料的记录。”
刘明,也就是沈师爷派来的探子,推了推眼镜,语气随意,但目光却不着痕迹地观察着李建平的表情变化。
“尤其是八五到九五年这段时间,听说那时有不少交流项目。”
李建平正在翻找目录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随即恢复了正常。
他抬起眼,目光透过老花镜,似乎带着一丝探究,但语气依旧平和:
“那个年代的档案整理得不是很系统,很多记录可能不全,或者已经移交到市档案馆了。刘研究员具体对哪位专家或者哪个项目感兴趣?有个明确方向,我好帮你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