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毛兄弟(1 / 2)

赵衍别别扭扭回到家里,不一会儿秦淮茹就来敲门,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跟赵衍说了个明白,听得赵衍目瞪口呆,心说这虽然剧情有点歪,但贾张氏还是那个贾张氏,亡灵召唤师本师啊。

秦淮茹这会儿也不见外了,憋着笑描述一通,临走时赵衍喊住了她,顺手从 柜子里划拉出一袋五十斤的白面;

一袋五十斤的棒面;一袋五十斤的小米;一壶五十斤的植物油。

秦淮茹盯着柜子看了好一会,心里想着那么大的柜子应该能装得下这么多粮食的吧,

想要扑过去抱一下赵衍,又有些没脸,

踟蹰良久最后一咬牙一手两个,轻轻松松拎了起来转身回家去了。

赵衍想提醒可以分两次提回去,后来一想还是算了,提个二百斤粮食在这年头应该还是有人能做到的……吧?

秦淮茹脚步轻快的往家走,院里众邻居都在猜测这提的都是啥,看着也不像粮食,是粮食她也提不动啊,搞不懂搞不懂。

进了家门贾张氏伸手去接,险些闪了腰,打开袋子愣愣盯着里面的粮食,好一会儿才一咬牙:

“你明天回趟娘家住三天,带上两个小的,我得在床底下挖个地方藏粮食,咱可不能给人家衍子惹麻烦。”

秦淮茹一惊,有些后怕,坐立不安好一会最后起身又往赵衍家走去。

赵衍此时正在考虑晚上做什么吃的,

有人敲门,起身打开一看又是秦淮茹:“怎么了嫂子?”

“我婆婆说一次给那么多叫人看见会给你惹麻烦,你下回少给一些,还有那一千块钱你给买五百块粮食就行,你还得费心去买,今天这一千块没你也要不来。”

赵衍心中一乐,这个贾张氏真是个妙人:

“没事嫂子,这都不用我妈出面我就给你办了,还有那些钱,那是易中海欠你家的,这些年他可没少坑贾哥。”

“对了嫂子,既然来了,做个饭呗,我这闻到油烟就头疼。”

赵衍暗赞自己机智。

秦淮茹自然不会反对,

赵衍随手拿出一小袋白面,几把青菜,十个鸡蛋,一块瘦猪肉。

“做五人份的,多做点,回头你家的你自己端回去——别端回去,喊他们来吃,省的被人看见又传瞎话。”

赵衍提醒自己提高警惕,这可是《禽满四合院》。

秦淮茹手脚麻利,除了炒肉和鸡蛋需要自己提点几句,其它都不在话下,不一会儿香味就飘了出来,

后院聋老太太最近,心中又一次木鱼声大作,隔壁娄晓娥闻到香味,丢下许大茂寻了过来,

赵衍一看估计得不够吃,随手拿出七八个大苹果。

人到齐大家开吃,又说到贾张氏今天的手段,娄晓娥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惊叹不已。

贾张氏没有得意,脸色平淡:

“你们这是赶上了好时候,放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一点手段,哪里能活到现在,早被人吃的干干净净了。”

二女神色一凛,棒耿和小当吃得肚子溜圆,眉眼全是笑意。

临走时赵衍把苹果给他们带上,

今年虽然粮食还算富裕,但是苹果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

如今一次看见七八个,都稀罕的不行,两小只计划一小口一小口,要吃一天才吃完,

惹得娄晓娥一阵羡慕,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孩子啊……

送走众人,赵衍躺下来查看自己的农场,边界处已经进入一片巨大的湖泊,大概率就是贝加尔湖了,

这是一座庞大的宝藏,苦寒地区生长起来的鱼类肉质肥美,看到水下那些游走的美味,赵衍开心不已。

农场作物已经进入成熟期,机器们有条不紊的收割、筛选、打包,再由赵衍转入机场空间。

果林里硕果累累,牧场牲畜长势良好,山野中野兽也都膘肥体壮,一副欣欣向荣。

神识控制挑选一些肥美的淡水鱼运到农场,拜托机器们帮自己处理去刺制成咸鱼干,准备回头多钓钓鱼混淆视听,到时候就能拿出来享用了。

再分派机器们帮忙上山采摘一些特产和药材加工一下,储存起来,吃穿不愁实锤了。

将第一批攒出来的第四辆自行车找出来,用灵觉重新构建一下,让它在外观上更接近老爸那一辆,以后这就是自己专用了,老爸那一辆就放进空间备用吧。

东厢房改造主框架已经起来,赵衍的要求是挖通下水方便洗手间和厨房排污,偷偷丢出来一堆优选落叶松木,想来不会有人奇怪多出来的这些木材的吧……

利用农场设备给自己打造一套趁手的手工木工工具,快到了入职轧钢厂的时间,近期就要安排开始打造家具了,担心工作以后没有 太多时间。

准备好浴缸的碎瓷片打磨平棱角,保温棉,定型网和浇筑的水泥,这个时代的水泥大概率是没法胜任的。

早上起来带上渔具骑上自行车,

这次的目标是清河,主城区水域早就被人扫荡了不知道多少次,频繁钓出大鱼必然会被怀疑,

周围人也多,鱼获太多被围观赵衍感官上也颇为不适。

特意在空间查了地图,就清河了,钓鱼佬应该没那么多……吧?

一路骑行,看着年代特有的街景,破旧里面展露着勃发的生机,此时赵衍已经完全融入这个时代。

由于没来过这么远的地方,中途找个指南针比比划划,越走越迷,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了,路盲症发作。

找到路边一位大爷掏出一根过滤嘴香烟,

——空间里全是过滤嘴的。

“大爷,跟您问个地方,您知道清河怎么走吗,我这第一次过来,想去钓鱼。”

大爷接过烟来挂在耳朵上:“小伙子,去清河你得往北……巴拉巴拉”

“谢谢大爷,告辞……”

转身骑上车继续,又花费一个小时,感觉差不多了,巡视四周,路边有三个小孩在玩泥巴:“咳,小孩,问你们个事儿,”

三小只围了上来,大的六七岁,中间的四五岁,最小的只有三岁,

“叔叔好,您说”

衣服破旧但干净脸蛋上沾染上少许黄泥点,目光清澈真诚,是个正经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