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号悬浮在地球轨道上,舰桥上每个人都在默默凝视着主屏幕上那颗蓝褐相间的星球。三百年过去,人类母星的样貌已变得陌生——大陆轮廓依稀可辨,但原本蔚蓝的海洋如今泛着不健康的灰绿色,陆地表面覆盖着大片褐色的污染带。
“大气毒素浓度是安全值的47倍,辐射热点遍布各大陆。”科学官的汇报打破了沉默,“生态系统的崩溃比我们预想的更彻底。”
李琮的拳头无声地握紧。他们穿越星海归来,面对的却是这样一片死寂的家园。
“但我们有技术。”林越的声音响起,平静中带着坚定的力量,“我们有三百年积累的科技,有殖民地发展的全新路线,还有从敌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如果连自己的家园都无法拯救,我们又如何能在宇宙中延续文明?”
净化计划立即启动。希望号释放出数百个环境监测探头,它们像蒲公英种子般散落至地球各个角落,构建起完整的行星监测网络。
数据源源不断传回,情况比表面观测更加严峻。然而林越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开始设计前所未有的行星级净化系统。
“单纯的环境净化不够。”塔莉丝在全息地球模型上标记出几个关键点,“我们需要重建整个星球的能量循环。”
基于对新希望殖民地精神能量网络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行星级的能量导流系统。巨大的能量收集器被部署在近地轨道,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净化所需的能量。
与此同时,林越带领工程团队开始实施最大胆的计划:激活地球自身的精神能量场。
“每个行星都有其独特的能量特征,就像生物体有自己的生命场。”林越向团队解释他的理论,“如果我们能激活地球的‘免疫系统’,净化过程将事半功倍。”
第七天,第一个净化节点在曾经的北美大陆上空启动。巨大的能量束射向地面,灰褐色的污染层开始缓慢消散。从轨道上可以清晰看到,一片小小的蓝色重新出现在星球表面。
“成功了!”控制中心爆发出欢呼。
但林越没有庆祝,他的目光紧盯着能量读数:“还不够。按照这个速度,完全净化需要数十年。我们需要更大胆的方案。”
当晚,林越提出了“行星共鸣”计划:利用希望号的终极引擎,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建立直接的能量通道。
“这太危险了。”赵东明将军强烈反对,“如此巨大的能量流可能撕裂地球的大气层!”
“风险确实存在。”林越承认,“但我计算过,如果我们同时激活地球自身的精神能量场作为缓冲,成功率在78%以上。”
李琮沉思良久,最终拍板:“我们别无选择。开始准备吧。”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希望号和太阳系幸存者的所有资源都被投入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工程中。成千上万的能量中继站被部署在地球轨道上,形成一张环绕星球的能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