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基地的建立和幸存者的不断汇聚,让这片新大陆的海岸线上首次出现了文明复苏的迹象。然而,林越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触角仍然被限制在沿海区域。广袤、神秘而危险的内陆,尤其是地图上标记的“避风港”主据点所在的高原山区,依然遥不可及。仅靠双腿和有限的突击艇,在危机四伏、地形复杂的原始丛林和山脉中长途跋涉,效率低下且极度危险。要想真正探索这片大陆,找到同胞,并开发利用内陆资源,他们必须拥有强大的陆地机动能力——可靠的载具。
基地的车间内,一场围绕“陆地坐骑”的技术攻关全面展开。伊芙琳是总设计师,她的面前悬浮着全息投影,上面是融合了多种技术路线的复杂蓝图。林越提供了来自方舟核心和“守护者”数据库的能源与材料学支持。汉克和赵山河则从实战需求角度提出修改意见。静萱领导的物资分配小组则全力保障材料供应。
目标明确: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载具。一种是重型、高防护、多功能的装甲运输车,用于主力部队的远程投送、物资运输和作为移动火力平台。另一种是轻便、高速、高机动性的侦察突击车,用于前沿侦察、快速反应和小队渗透。
技术融合是关键:
动力核心:直接采用小型化的、基于方舟核心技术的“守护者”高效能量矩阵,取代笨重且续航短的传统电池或燃油发动机,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并能为车载武器和设备供能。
悬挂与地形适应:借鉴从“开拓者号”残骸和天外威胁侦察艇上逆向工程出的磁流体悬浮和自适应液压悬挂技术,结合本地化改造,使载具能够应对从松软沼泽到崎岖山地的各种复杂地形。
防护与武装:车体采用新型复合装甲,关键部位加装“守护者”III型护盾的简化版发生器。武器系统则模块化,可根据任务配备磁轨炮、相位步枪、声波驱散器等。
导航与索敌:集成“灯塔”水下标和无人机的中继技术,实现有限范围内的战场信息共享和超视距索敌。
制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重型车的磁悬浮系统在首次全重测试时因能量过载导致局部失效,险些侧翻。轻型车的复合材料车架在高速撞击测试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脆裂。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紧张的分析、激烈的争论和不断的改进。车间的灯火常常彻夜通明。
(直播系统介入 - 技术攻坚)
直播镜头深入车间,展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制造过程:激光切割、3d金属打印、能量回路蚀刻、AI辅助装配……弹幕中充满了技术宅的狂欢和期待:
**【来了来了!男人的浪漫!造车环节!】
.****【磁悬浮+能量武器!这科技树点得歪到姥姥家了!】
.****【重型车好像移动堡垒!轻型车像未来坦克!】
.****【材料强度问题?试试加点那个啥稀有金属?】
.****【迫不及待想看实车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