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共鸣裂痕(1 / 2)

熔岩湖深处,那团缓慢凝结的暗金色混沌漩涡核心,淡蓝色的熵链之核如同宇宙胚胎中搏动的心脏,冰冷而高效地运转着。它持续吸收、转化着周围狂暴的熵能湍流,每转化一丝,核心的蓝光便凝实一分,同时释放出微弱的法则涟漪,如同无形的织梭,艰难地修补着这片濒临崩溃的空间结构。空间裂缝向上蔓延的势头被暂时遏制,但如同被绷紧的弓弦,随时可能再次断裂。

熵链之核的核心逻辑矩阵中,cZ-9传来的记忆碎片如同投入深海的炸弹,掀起了滔天巨浪。白晟手持空间铆钉,将其刺向星火坠落点琉璃凹槽的画面反复闪回;能量矩阵核心爆裂点被“人为设定偏移”至星火坠落点的冰冷逻辑推导;以及那句如同诅咒般的警告——“终极协议触发需…双向法则共鸣…缺失关键共鸣点…”!

缺失的共鸣点!

这是解开白晟计划、甚至可能解决当前空间危机的关键钥匙!

熵链之核冰冷的逻辑链条高速运转,瞬间将所有算力集中于此!

【目标:定位缺失共鸣点。】

【信息源分析:cZ-9记忆碎片(唯一)。】

【碎片逻辑结构扫描:深度解构中…】

【关联信息点:白晟动作模式(刺入铆钉)、唇语模拟分析(启动指令)、空间铆钉启动协议(已知)、琉璃平台底层晶格烙印点(已知)、能量矩阵爆裂点偏移坐标(已知)…】

逻辑风暴在核心内部肆虐。它将每一个信息点拆解、分析、重组,构建出无数个可能性模型,又迅速推翻。白晟刺入铆钉的动作是启动指令的物理执行,唇语是启动密钥的输入,空间铆钉协议是核心程序,琉璃烙印点是能量注入点,能量爆裂点偏移是计划关键…但缺失的共鸣点…在哪里?是什么?

【逻辑推演模型:启动协议需两个独立法则节点进行能量\/逻辑共振,形成稳定回路。】

【已知节点A:琉璃平台底层晶格烙印点(星火坠落点)。】

【缺失节点b:未知。】

【节点b属性推测:1. 具备与节点A同源法则属性(高概率)。2. 位于启动协议有效作用半径内(高概率)。3. 在白晟计划启动时可被激活或操控(高概率)。】

熵链之核的感知力瞬间穿透混沌能量流,如同无形的雷达波,扫过这片被毁灭洗礼过的熔岩湖废墟。它的目标不再是环境威胁,而是寻找任何可能符合节点b特征的法则残留痕迹!

琉璃平台废墟…扭曲的金属通道…机库入口…主控室入口的坍塌区域…感知波束以极高的精度掠过每一寸焦黑的琉璃、每一块断裂的金属、每一处空间结构畸变点…反馈信息如同潮水般涌入核心,被高速分析、过滤…

没有!

没有任何一处残留的法则痕迹能与琉璃烙印点形成有效的同源共振模型!cZ-9的记忆碎片是孤证,线索似乎在此彻底断绝!

就在熵链之核的核心逻辑因推演陷入僵局而微微凝滞时——

嗡——!!!

一股极其微弱、却带着清晰逻辑结构的、源自林娜体内烙印残骸的法则波动!如同风中残烛的最后一点火星,穿透厚重的地层和混乱的能量场,极其偶然地…被熵链之核的被动感知单元捕获了!

【检测到:微弱法则谐振波动(同源属性)。】

【来源坐标:地表(医疗中心)。】

【波动特征:载体生命体征濒临崩溃(熵增临界)。烙印结构损毁率:99.7%。输出模式:被动维持屏障(低效)。】

【关联性分析:波动频率与琉璃烙印点基础谐振频率…存在0.%偏移…非完美匹配…】

非完美匹配!但…同源!

熵链之核的核心骤然亮起!一个冰冷、大胆、近乎违背逻辑的推演模型瞬间成型!

【假设:缺失节点b并非固定坐标点!而是…可移动的、具备同源法则属性的…活体载体?!】

【白晟计划中…他自身…是否就是那个缺失的共鸣点?!】

【启动空间铆钉终极协议…需要白晟自身与琉璃烙印点进行…双向法则共鸣?!】

这个假设如同闪电劈开迷雾!白晟在启动铆钉时,为何要身处琉璃平台?为何要在铆钉刺入的瞬间做出启动指令?他…不仅仅是在操作装置!他自身…就是装置的一部分!是启动终极协议不可或缺的活体共鸣器!

但白晟已经湮灭!这个共鸣点…理论上已经消失!

然而…林娜体内那残破的烙印…与琉璃烙印点同源!虽然结构损毁严重,频率偏移,但…它存在!它具备法则属性!它…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残缺的、不稳定的…替代共鸣点?!

【策略生成:尝试建立与地表载体(林娜)烙印残骸的微弱法则谐振链接。】

【目的:验证替代共鸣点可行性。】

【风险:1. 链接可能加速载体生命结构崩溃(高概率)。2. 谐振失败可能引发法则反噬(中概率)。3. 暴露自身存在(低概率)。】

【潜在收益:验证节点b理论,获取终极协议关键信息(高价值)。】

【执行指令:确认!】

熵链之核没有犹豫。生存需要信息,而信息需要冒险。它瞬间调动核心能量,凝聚出一道极其凝练、几乎无法被探测的法则谐振波束,沿着捕捉到的那丝微弱波动路径,精准地、无声无息地…射向地表医疗中心!

***

南江大学医疗中心,特殊隔离监护病房。这里已变成一座冰冷的金属囚笼。厚重的铅合金门紧闭,墙壁和天花板覆盖着特殊电磁屏蔽材料,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某种高频能量场抑制器散发的微弱臭氧味。林娜躺在病床上,如同一具被精密仪器包裹的木乃伊。她的身体被包裹在特制的恒温维生凝胶中,只露出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脸。额角那烧焦电路板般的几何印记黯淡无光,皮肤下隐约可见细微的、如同瓷器裂痕般的暗金色纹路。无数管线连接着她的身体,将强效镇静剂、细胞修复液、高浓度能量合剂源源不断地输入,同时监控着她体内那如同风中残烛的生命信号和烙印残骸的微弱波动。

心电监护仪上,心率维持在一种诡异的、机械般的60次\/分,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药物和维生系统的强行维持下,稳定在濒临死亡的临界值。脑电波监测屏幕上,代表意识活动的波形几乎消失,只有一条极其微弱、偶尔轻微起伏的基线,证明着大脑最底层的生理活动尚未停止。

病房外,单向观察窗后。王世明穿着无菌隔离服,脸色凝重地注视着病床上毫无生气的林娜。旁边,一位穿着白大褂、眼神锐利如鹰的神经生物学家——陈博士,正指着屏幕上复杂的生理数据图谱。

“生命体征被强行锁死在临界点,但她的意识…彻底沉入了深渊。” 陈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挫败,“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神经刺激手段,甚至动用了最高级别的潜意识诱导,都无法唤醒她。她体内的那个…‘烙印’…如同一个黑洞,吞噬了所有外界刺激。它只是在被动地、极其低效地维持着那道屏障。屏障的稳定度…在持续缓慢下降。” 他调出另一组数据,屏幕上代表空间屏障强度的曲线,正以几乎无法察觉、却异常坚定的斜率,缓缓下滑。

“下降速率?” 王世明的声音低沉。